“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平日之中,我们听到很多对教师的不同说法,那么,作为教师自己,如何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避免产生错误呢?如何使我们教师这个群体更加优秀?
所谓的“教”是指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也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心理、思想发展既不是先天就已成熟,也不是完全依靠后天的灌输,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与教育者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这种互动中构建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这里有个关键词语“交流”。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彻底根除不顾学生学习心理感受的压服和强迫灌输。新课程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教师传播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心理状态为主动探求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严厉,可以宽容,可以幽默,可以是学生的父母,可以是他们的老师,更可以是他们的朋友,但是原则立场不能变。比如讲假话,不遵守纪律等。有时可以通融一点,如学生说昨晚有事,功课没做完,你就说“今天补上吧”;有学生表现不好,你可以表扬大多数;奖励好的学生,让好的学生享受些特权,如帮你到办公楼跑腿,学生特喜欢做这些事,那些不被选去的会着急的。总之,要让学生感到你对他们有信心,让他们感到你是真心辅助他,是他们的朋友,你对他们好,他们会感觉到的。一个人跟另一个人的交流是微妙的,我想,不管做什么,只要真诚、耐心、随和再加点风趣,你就可以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沟通。
当我自己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时候,才发现,想要教好每位学生真的不是件说说就能做好的是事情。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不同,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会看到不同的优缺点。其实学生和学生之间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优生”和“差生”之分,现在我们所说的“差生”也只是因为一些“差异”不同而已。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开放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胆量,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当然,也要从自身出发,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从不潦草从事,包括新课和所有的习题课,都写教案,都认真做题,研究教法;在备课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掌握教学技能,完成所有有效教学所涉及的所有活动,从而学会做个有意识的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对一个教师来说即为关键所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教学目标以及其他因素的差异性来完成教学任务:激励学生、管理课堂纪律、有效的表达观点、考虑学习者的各种特性评估学习结果,以及复习相关内容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些任务完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亦即决定了“好”与“坏”的关键。
作为老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既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在我眼里都是孩子,我尽我所能把他们教育好,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使命!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的学校老师,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没有机会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更没有能力去培养他们的强势项目和兴趣爱好。所以,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课后的时间,要和学生多加交流和沟通;作为教师,还要经常反问自己,他们和学生试图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课程的每一部分是否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和需要相适应;每一项活动或者作业是否与要达到的目标有明确的联系;是否灵活而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教师效能感,因为这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只有培养了较强的教师效能感,在面对困难时才能坚持下来,竭尽全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让我们一起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因为我们要找好自己的只能,做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