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之“四要”
作者 边会均
“气”乃文之骨。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气”者,乃是指作者内在的气质、才气。文字只不过是个外在形式,是作者内在气质、人格、秉性的体现。孟子注重个人修养,善养浩然之气,故能挥洒笔墨,纵横议论,令人折服;岳飞忠义可嘉,英雄之气贯长虹,一曲 《满江红》,成就千古美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更显铮铮铁骨;毛泽东《沁园春.雪》则大有王者之气,领袖风采和人格魅力跃然纸上。
“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者,为文多恬静、从容,似山水写意之作。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俨然使我们感受到了他心灵的澄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让我们的心灵被点染得绿意盎然,一扫凡世的尘埃,暂且置身于世外,给聒噪的心灵寻个静谧的空间。上述之人皆有淡定之气。
文无气则如人无骨,必散架。
“ 情”乃文之魂。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文章无非是人表情达意、沟通交流的工具。既如此,则饱含有亲情、友情、爱情......。换言之,文字乃是情感的载体,无真情实感难以写出好文章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彰显世间母爱的伟大;“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见爱情的魅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足见友情的弥足珍贵......
小时,我只能读到发了黄的、脏兮兮的几本小人书,那时却视若珍宝,爱不释手。大点后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虽然当时理解能力差点,可还是被深深吸引住了。尤其读《伤逝》,感触深时,常潸然落泪。那《白毛女》、《祝福》更是血泪之作。由此可见,佳作皆以情灌之。
读有情之作,做有情之人,为有情之文。
“理”乃文之髓。
“理”即真理。即为文当极具思辨性,要符合逻辑推理。尤其是议论文。那些先贤圣哲们,文章“气”蕴于内,“情”动于外,“理”则贯之。
目下,学生议论之作,多立意较浅,甚至有失偏颇。他们不懂得凡事要一分为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议论偏激、观点谬误者屡见不鲜。
思想有多远,行文就有多远。
人要多学、善思、常写,思想之树开花,文章自有哲思之果,令人咀嚼品味,得其要旨,明其理矣。
“辞”乃文之血肉。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顿现生机,春意盎然,使人如身临其境。曾有多少人将其置换为“到”、“满”......,终是意境全无,足见炼字之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纯是易字,却是真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则更见辞章之华丽。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常练笔,文采自飞扬......
( 3.27晚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