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堂教学片段
作者:马琳
对《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学生甲:译为:各位贤弟英俊秀美,如南朝宋时的谢惠连十岁能写很好的文章,为他的族兄谢灵运所赏爱;而今我们歌咏他们,独为康乐公沉醉于山水之乐,放弃国家政事而感到惋惜。
学生乙:译为:诸位贤弟都是俊才秀士,个个比得上谢惠连,只有我所吟诵的诗,有愧于谢康乐。
师:谁能告诉我同一个句子,翻译的结果差异为什么这么大?
学生丙:学生甲结合课下注释把有关的典故译出来了。学生乙采用的是直译。
师:谁译的更准确呢?谁的更合乎语境呢?(因为二个学生都有据可依,并都有“本“可依。他们手中都有参考书。都在据理力争,试图说服对方。课堂因争辨而有活力。同时课堂教学超出了我上课前的预设。)
学生乙: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擅书画,作者便说“群季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李白的自谦之词罢了。
师:(引导学生)不随意改变句子结构,分析句子结构,联系上下文翻译,能直译的坚决不意译,这样可以避免翻译时,脱离文本想当然的翻译。
师:“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这个句子中“吾人”与“吾侪”“吾传”“吾辈”同,是“我们”的意思.学生甲:翻译为“而今我们歌咏他们”,这个同学“吾人”翻译准确无误,他将“咏歌”译为“歌咏”。“他们”这个词补的也没有根据。是一种想当然的翻译错误。
“咏歌”不能译为“歌咏”这二个词语序不同,意思不同,“咏歌”中“咏”是“曼声而歌,是个动词。
“歌”是个名词,“能唱的诗”。例如:《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吾人咏歌”译为“我们咏唱诗歌”(这样翻译,一则不超出学生的认知,二则没有随意改变结构。三则也符合文意。)
“独惭康乐”从句式上看,“惭”作为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惭”活用为动词,是一个“为动”用法。这个句子的主语承前省,可译为“我们只有为康乐公惭愧”。
学生甲:译为“独为康乐公沉醉于山水之乐,放弃国家政事而感到惋惜。”句式是正确的。相对稍好一些。
师:其实联系下文的“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可知“康乐公纵情山水,不理政事”应是寻幽探奇的话题。谢惠连、谢康乐是他们高谈、清议的“谈资”。
学生乙:翻译为“位贤弟都是俊才秀士,个个比得上谢惠连,只有我所吟诵的诗,有愧于谢康乐。”
师:学生乙的翻译,严重偏离文本,“吾人”译为“我”不正确,也改变了句子原有的结构,没有注意到词类的活用的特点。自然不足取。
师: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亦即在译句时,应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不贸然增删词语,不随意改变句子结构,只有在直译无法达意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意译。
教学反思:
这段教学,所花时间较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往的教学中,我容易将重心放在整句的翻译上。面对课外不同版本以及不同参考书的解释,不会深究。或者根据考试需要来一个“服从教材”。
这堂课学生有激烈的争辨,老师有深入分析,没有执意于一个版本,只是对不同版本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明确的分析,学生的翻译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答案也是根据语境而来的,不是一种机械的“字字落实”。使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