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目的: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和模块考试现状,分析目前考试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考试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制定高中新课程考试评价制度提供可行性依据。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彩虹中学校、陕科大附中、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全体任课教师
调查人数:人
此次问卷调查共分学业水平考试、学科模块考试和其它方面三个板块进行。
一 学业水平考试
现状:目前学业水平考试笔试部分中80%的教师认为能部分反映教师日常的教学质量,还有20%的教师认为完全能够反映。60%的教师认为不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4%认为完全能。对于目前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视程度上,60%认为师生都重视,20%认为只有教师重视,20%认为学校重视。而实验部分80%教师认为能部分反映高中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20%认为完全能。考试的评分细则上100%教师认为合理,现场可操作性有80%教师认为不好掌握,20%认为好掌握。就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方面,100%认为会。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多数教师对课程考试评价制度了解不十分全面,认识不统一。对考试内容、范围、题型、题量的建议非常少。普遍认为水平考试对正常教学冲击较大(主要是教学时间不够)。认为考试政策滞后,操作性不是很强,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考试形式较为陈旧,末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同时,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目前的学业水平考试满意度不高,某些方面还偏低。学业水平考试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这里还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问卷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学业水平考试应该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但同时仅有28%的教师认为设置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应该是直接与高考挂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这里明显出现了矛盾。看来,教师自身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关系还很不明朗,比较模糊。
存在问题:在目前学业水平笔试的考查中60%教师认为评价方法滞后于新课改的要求,40%认为能促进新课改。在考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是管理不严格,部分学校弄虚作假,有损公平原则,且部分学校未按要求上课,生物课时不足,考生仓促应考,不能体现真实水平。试题的设置也不成熟,延用传统考试方法。题目缺乏新颖度,未能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评价体系未能与高考结合,使很多评价方式成为一种形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在实验部分,对于试题能否区分学生平时是否动手做实验一项中,60%教师认为不能,20%认为能,还有20%认为能部分反映。对于考试是否能促进学校的实验教学方面,60%认为不能,40%认为能。考试必要性方面,40%必要,60%十分必要。
综合分析,目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是:
⑴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
⑵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与标准师生很不明确;
⑶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关系没有明确指向;
⑷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⑸各个学校对考试标准的执行不统一,缺乏必要的监督;
⑹有走形式的现象,以保证大多数学生过关;
⑺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不清楚。
产生原因:分析认为,对水平考试存在疑问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水平考试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位: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到现在还没有明确,它到底是过去的会考,仅用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呢?还是要进一步与高考挂钩,影响学生的录取。水平考试的地位不明确,给实际的教学带来很多不便。
能否体现新课程的评价制度:新课程的评价制度,要求多元化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模块考试等多项结合考查,注重过程化评价,而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在高考这样的应试教育下又衍生出的一种考试吗?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
是否会加重学生负担:有人认为学业水平考试无非就是替代了一次期末考试,并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也有人认为,为了准备学业水平考试学校必须停止新科的教学,进行复习应考,而语文、数学、英语又不参加考试,使学生在这一阶段明显放松了对这三门课程的学习,反而影响了日常教学。
分文理与学业水平考试:既然还在分文理科,那么让全体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是否就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呢?如果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为什么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什么不设置水平考试呢?
学业水平考试中的理化生实验考试:实验考试目的明确,而且大家一致认为所考实验的选择和评分的细节设计合理,的确能够考查学生的实验水平,但普遍认为实验考试的可操作性较差,因为是各个学校组织考试,在评分时就会有所顾虑,大家考虑这样的考试还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来组织比较好,另外还有一种想法,认为理论考试是可以替代这样的操作考试的,究竟怎样,还要进一步的统一认识!
建议与意见:
教师们对提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⑴强化考试管理,有序组织;
⑵制定并遵循统一的评分标准;
⑶加强命题的理论性指导,使命题更规范化;
⑷题型应当更灵活一些;
⑸考查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不拘泥于一张试卷;
⑹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学业水平考试应当与高考相联系,考试与教学互相促进;
⑺学校做好宏观调控,统一、协调安排考试;
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合理分配课时,以利培养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系统。
二 学科模块考试
模块考试目前老师和学生普遍重视程度高,但对模块考试的认识有统一也有分歧,模块考试对于检查日常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有效的促进平时的教学,考试时间的安排也很合理。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
难度:部分老师认为难度应该低一些,使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在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使学生获得信心。另外一部分人认为模块考试也应和高考对接,试题应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为学生参加高考做好准备,试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
区分度:部分老师认为模块考试区分度应该较小,主要是考查大多数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部分老师认为,既然是考试就应该有较高的区分度,以便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较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有人认为新课程理念应在试题中有充分的体现,多方面的考查学生的课标要求的能力,也有人认为应给学生适应的时间,不宜过高的考查学生的能力,逐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查。
题型:部分人认为现有题型就足够了,现有题型经过多年实践,是行之有效的,不需要改进。也有人认为,现有的题型无法满足新课程下的要求,如现在教材要求的是探究式的教学,可试题根本无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认为目前学科模块考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考试形式单一,仍然是和以往一样的试卷测评,灵活度不够,缺乏考查的多样性;
2.命题仍然偏重对知识的考查,对能力的考查没有多少体现;
3.题型缺乏新意,延续了课改前的题型,只有极有限的新题型出现;
4.模块考试执行各地市自主命题的制度,命题方向、命题标准很不统一;
5.试卷评改各校自主组织,标准、尺度不一,不宜再做校际评比;
6.模块考试缺乏纲领性文件指导,实际操作性不强,脱离学生的应用实际。
7.试卷题量偏大,试题与课本结合不紧密,同一张试卷试题难易区分度不明显;
8.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9.模块考试没有多大意义,仍旧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测评;
10.考题不按模块设计,教考分离,实际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
意见和建议: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参与,对模块考试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
1.体现出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2.题目应当新颖、灵活,具备开放性思维,彻底改变命题形式;
3.试卷中能够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4.试题设置注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5.考试内容要精当,考查知识的同时,更突出对能力的考查;
6.尝试一题多解,多思路;
7.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设计探究题、创新题,体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9.命题者必须具备新课程的理念,才能在试题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10.考试能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体现出对日常教学的考查,体现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教师们认为目前学科模块考试中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模块考试的多元化评价,比如随堂打分、学习报告、自我评价、研究小论文等,真正把模块学分落到实处;
2.试卷测评题目的设置应当更科学,注重学生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3.题型、题量的设计更标准、规范;
4.教考不能脱离,考试应当体现教学效果;
5.试题有明显的难易区分度,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6.日常教学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力度,并给出相应的评价,计入模块考试的总分。
三 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教师方面: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花哨的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状况。突出的有: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简单化为缺乏思维活动的受问和回答。
2、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被简单化为形式化的参与讨论活动。
3、教学民主,被机械的运用为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是嘴动、手动,大脑不动。
学生方面: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等等。
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长期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注重所谓教学优劣的评选作用,严重影响教师运用评价工具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促进自我发展的功能。
(2)学校缺乏积极、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学校发展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混摇,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停留在认识层面。
(3)课堂教学决策思想存在偏差,以学论教停留在认识上,没有转化为行动。
(4)教师对教学评价目的认识为是学校常规性、机械性的检察,思想上是抵触的。
(5)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学科知识的结合上,存在着差距,分析问题始终立足于学科角度。缺乏运用教育理论剖析问题,反过来又指导解决学科问题的认识高度,影响了评价的效果。
(6)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评价判断是建立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的,需要先进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引领。
(7)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和不善于反思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做法,缺乏有效合作的职业意识和习惯。
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实施中的问题的形成原因
1.观念陈旧,新课程改革存在新旧衔接中的断层;
2.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固有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
3.缺少指导性文件的指引和研究专家的指导,摸着石头过河;
4.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新课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考试评价制度缺少恰当的衔接;
5.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素养要求过泛,难免流于形式;
6.高考指挥棒“一试定终身”的制度仍然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7.教育职能部门没有完全尽到职责;
对课堂教学评价价制度改革的建议
1.加强理论性指导,理论先于实践,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
2.以教学一线的实情为基础制定新课程考试评价制度;
3.借鉴国外、省外的经验,制定多样化具有灵活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4. 课堂教学评价突出对学生全面的能力的考查;
5.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公允的评价制度;
6. 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应当从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的角度出发;
7. 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8.简化课堂教学评价环节;
9.加强模块考查的系统性,体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10.在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中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提出明确要求,进行具体指导,并把考查结果纳入学生学业综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