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班主任: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班主任: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2009年03月21日 18:34:39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53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高谦民

一、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06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指出:“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育中特殊重要的岗位”。为什么班主任是特殊重要的岗位?因为任何人都要经过小学、中学逐步成长起来,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教导,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人人如此。家长们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就是把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托付给了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他将和孩子们共同度过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命历程,他将直接影响每一个孩子今天、明天,乃至后天的发展。美国教育家古诺特指出:“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叫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班主任工作,小而言之,它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大而言之,它是在培育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责任是极重大的。 因此,教育部文件强调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担任。”这就是说,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要想胜任班主任工作,就需要逐步走向专业化。然而在以往人们的观念中,似乎班主任不需要专业化训练,只要能做教师就能当班主任,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任课教师担任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他们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而班主任的职责是全面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职责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要远远超过一般的任课老师,因为教学工作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班主任不但要参与教学工作,而且他更多地要关心学生的身体、道德、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劳动,必须经过更加严格的专业化培训才能胜任。过去人们往往把教师分为两类:一类叫经师,一类叫人师。所谓经师是专门传授知识,教学生做学问的老师;而人师则是从德、识、才、学各方面为学生树立楷模、教学生做人的老师。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是由于会做学问的人不少,故易得;而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善于育人的就不多见了,故难求。班主任是集经师和人师于一身的人,他既要教学生做学问,又要教学生做人,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因此,它是学校中特殊重要的岗位。班主任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人是天底下万事万物中最复杂的一类,所以,培养人的教育劳动也就成为最复杂、最有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如果出了不合格产品,那将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失。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可见班主任责任之重大,地位之重要,所以非专业化不可。

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涵——“精神关怀”

班主任的天职是育人,育人须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作为“精神关怀者”,他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因此,精神关怀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班主任以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精神关怀表达了班主任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虽然一般的科任教师也要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给学生精神关怀最多的应当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比一般任课教师更多地参与学生的生命活动,参与他们精神世界的建构。有些年轻的班主任渴望别人能教他一些“绝招”,以便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对班主任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层面问题,而是观念层面问题。也就是说,班主任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工作方法与技能、技巧问题,而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教育理念问题。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会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方法来。别人的方法只可借鉴,不可照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通用的“绝招”是没有的,但每个班主任可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绝招”。要想创造出自己的“绝招”,那就必须掌握一个法宝,这个法宝就是正确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精神关怀”。

1、什么是“精神关怀”?

所谓“精神关怀”就是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灵充实,关怀他们的人格完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关心学生的德、智、美、心和谐发展,即良好品质的养成,智慧潜能的开发,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即将认知发展,情感陶冶,意志锻炼和习惯培养统一起来,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总之,“精神关怀”就是要从精神上关心人,从思想上凝聚人,从行为上引导人,使学生的生命内涵不断充实,生命质量不断提高,成为终生幸福的人。“精神关怀”说到底就是关怀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是一种终极关怀。

2、为什么要强调“精神关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所以,教育“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精神关怀”的提出主要有两大依据:一是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二是依据教育的根本目的。

 首先,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它包括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精神的丰富完善。虽然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去关怀,但相比起来,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心血,去呵护和关心。这是因为高尚品德的形成,聪明智慧的开发,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机能的优化,等等,这些与身体的成长还有所不同。孩子的身体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以及必要的体育锻炼,一般都能健康地成长起来;然而他们的精神成长,无一不是教育者关怀与引领的结果。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就需要在学生的精神成长方面花大气力,下大功夫。

 其次,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分歧。以法国孔德、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成为“社会的新人”,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以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奇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激发儿童的天赋能力,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实际上,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体的完善,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了人的幸福。

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幸福服务的,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我们知道,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有的人以感官快乐为幸福,而有的人则以精神愉悦为幸福。事实上,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渴望,然而只有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呢?建立在物质享受基础上的感官快乐是短暂的,如山珍海味可以满足人的食欲,但再美味的食物,很快就会被消化掉。这种以物质需求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会诱导人们去追求更多的物欲,而物欲的膨胀就成为贪欲,贪欲则会将人们引向罪恶的深渊。人为什么会犯错误甚至犯罪?佛教的回答是“无明”,即没有智慧,因而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德是一种愚蠢。无德之人往往私欲膨胀,他们不知道如果一味追求个人的物质享乐,那么,私欲就会越来越大,直至将自己吞噬。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满足,因为只有心灵的满足才能有长久的快乐。雷锋为什么总是喜欢帮助别人?因为他每帮助一个人,心里就有一种满足感,就会无比快乐,这就叫助人为乐。所谓助人为乐,就是帮助别人以获得精神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这是任何一种物欲的满足所不可比拟的。雷锋正是一个追求精神快乐并真正得到了这种快乐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追求精神快乐。我们学习雷锋,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即让自己的心灵满足,从而获得永久的快乐。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雷锋和学习雷锋,也许雷锋精神就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认同。

既然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又必须建立在健康精神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就要关心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丰富和完善起来,从而能够成为会创造人生,享受幸福的人。

3、怎样实施“精神关怀”?

班主任要从精神上关怀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了解、理解、关注、尊重、信任、激励、启发、宽容、公正。

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的起点。青少年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鲁迅先生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孩子的发达。”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这是因为,当我们还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时,我们的教育必然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他们,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成效。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 常言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然而,站得高,眼界是大大开阔了,可是,远距离的观察难以看清事物的细枝末节。如果要想清晰、细致地观察事物,那就不能站在高处,而应当站得低一些,再低一些,和具体事物近距离接触。从教育角度来说,就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他们的言行,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因此,欲窥童子心,更下一层楼。

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有:观察和沟通。

初上讲台时,面对台下稚气未脱的学生,梁老师极力让自己成为教室里的绝对权威,学生必须听命于他。碰到不听话的学生,梁老师就罚他站在教室的角落里。看到他们垂头丧气的样子,梁老师有一种征服感。然而,这样做好像效果不大,学生照样错误不断。

有一次梁老师让学生谈理想。平时被罚站次数最多的小强说:“我想当一个建筑师!”“为什么呢?”梁老师很有兴致地问。小强一指长方形的教室说:“假如我当上建筑师,我要把教室盖成圆的。”“圆的有什么好的?”梁老师有些不解。“教室是圆的,你就不能再罚我站墙角了。”小强挺着胸脯说。

听了这充满稚气的话,梁老师为之一震!在小强眼里,因为有了墙角,才被老师罚站。难道教室的墙角就是专门为教师惩罚学生而设计的吗?其实在学生内心里,真正反感和抱怨的,不是墙角,而是教师的惩罚。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是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从此,梁老师再也不罚学生站墙角了。他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的鼓励去帮他们改掉坏习惯。当梁老师真正和学生成了朋友时,他才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地方,以前教育之所以没有效果,主要是和他们沟通太少,不了解学生,如何教育引导他们?

班主任赵老师做了一只简易信箱,放在教室里,作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傍晚,赵老师打开信箱,发现有一张未署名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对我微笑好吗?”纸条边上黑糊糊的,显然是用脏手写的。赵老师马上猜到这是小张的作品,因为小张同学平时不注意卫生,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加上上课喜欢讲话,学习成绩又差,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他只好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天上课时,赵老师微笑着请小张回答问题,他“嗵”地一下站得笔直。愣了一下后,便响亮地回答起来,居然说得还蛮精彩,赵老师表扬了他。下午放学前,赵老师又打开了信箱,发现同样一张纸条:“老师,你对我微笑好吗?”以后一连几天,每天都有同样的纸条出现在信箱里。赵老师有些疑惑不解:这个小张,到底搞什么鬼?她问小张:“这几张纸条都是你写的吗?” 小张点点头说:“我想让你每天都能对我微笑。”“你喜欢我对你微笑?”“嗯,我喜欢。”小张嘿嘿地笑着。“为什么呢?”赵老师以为他一定会说,老师的微笑很美,象一朵花,象彩虹┉…然而他却大声说道:“因为你笑的时候,我就能看见你左边缺了一颗牙。”赵老师左边有两颗牙齿之间空隙很大,就象缺了一颗牙,这一细节居然被小张注意到了。赵老师有点尴尬,然而小张却来劲了,他继续说:“每次看到你笑,我就特别舒服。我想,连老师都有缺点,我原谅你了,你也就会原谅我的缺点,而且,同学们也一定会原谅我的。”

赵老师愣住了,原来他要的微笑只是一道裂缝而已。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弥合自己制造的心理裂缝,却想到寻找另一条裂缝来求得心理平衡。这就是孩子,多么天真,天真得让人惊讶!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是啊,老师的缺点都能原谅,学生的缺点又算得了什么呢?从此以后,赵老师经常在早晨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迎接班上每个同学,她笑得那么灿烂,并且每次都露出左边牙齿的空隙。

教育的艺术,在于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与融通,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心灵相通,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

其次,要理解学生。理解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而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不深入地了解学生,就无法充分地理解他们,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只有充分地理解他们。学生心灵的大门,不是对任何人都敞开的,只有理解他,被他所信任的人,才能进入这扇大门。对学生的理解,主要指对他们心灵世界的认同,即从心理上体验他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成长过程。因此,要理解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童心。爱心是基础,童心是关键。只有俯下身去,和孩子一样高,一般大,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心理去感受,用孩子的头脑去思考,使自己回到儿童时代,我们才能与学生心灵相通,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特殊的人群。

课堂上同学们正认真地听讲,当老师板书时,忽然响起几声笛声,老师一回头,笛声戛然而止,吹笛子的小雨装模作样地坐得笔直,不露半点声色,其他同学都抿着嘴笑。老师又继续板书,而笛声又响了,老师再回头,笛声又止。如此反复,使课上不下去,任课老师只好向班主任黄老师告状。黄老师经过调查,知道是小雨上课吹笛子,便把他找来,笑着对他说:“听说你很爱吹笛子,我也很喜欢,把你的笛子拿来,吹支歌给我听听。”小雨非常高兴,取来笛子,吹了一曲。黄老师称赞他吹得不错,接过笛子也吹了一曲,并教他一些技巧,小雨十分佩服。两人亲热地交谈起来,黄老师问他最近功课如何,小雨惭愧地低下头说,“不好”。黄老师说:“上课要专心听讲,才能学好功课。吹笛子是正当爱好,但上课不能吹,要把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处理好。”小雨点点头,记住了老师的话。以后,黄老师经常利用星期天教小雨吹笛子,同时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小雨渐渐转变了:上课不再吹笛子,而是聚精会神地听讲,作业认真,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全校文娱晚会上,小雨的笛子独奏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黄老师具有一颗“童心”,他理解小雨上课吹笛子,并非存心捣乱,而是吹笛子入了迷,以至于忘乎所以。正因为如此,黄老师才知道应当如何去引导他,而小雨也才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魏书生老师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第三,要关注学生。学生都渴望老师真心地关爱他们,需要老师用欣赏的态度赞赏和肯定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鼓励和期待他们。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真诚的关心。

一天下课,王老师听见有人喊她,回头一看,是晓敏,一个沉默寡言,不太合群的学生。“老师,我拾到一颗扣子,您看是不是您衣服上的?”王老师的西服上是掉了一颗扣子,一时没找到,听了晓敏的话,王老师有点惊喜,接过一看,图案形态虽很相像,但是小了一点,颜色也深了一点。王老师刚要说这不是她的,一抬头看见晓敏喜悦而期待的目光,很显然她在为能给老师做点事而高兴,大概她没有看出扣子的区别。为了不使晓敏感到失望,王老师微笑着说:“这是我的扣子,谢谢你!你在哪儿捡到的?”她腼腆地一笑,说在教室门口捡的。

两天后,在读到晓敏的周记时,王老师才明白了她的一片苦心。原来,晓敏虽表现平平,但她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当她看到王老师扣子掉了时,就跑了很多商店,才买到这颗很相像的扣子。她在周记中写道:“每当看到老师和别的同学谈心时,我是多么羡慕啊!可我成绩不好,又不善言谈,老师怎么会和我谈心呢?这回我终于得到了老师的关注,老师居然亲切地向我道谢,我真高兴!”

读完晓敏的周记,王老师陷入了沉思,她感到自己平时“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因为它只关心“尖子生”的成绩和“后进生”的转化,对于大多数中等生却很少关注,从未考虑过他们的感受,他们被忽视、受到冷落,而忽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王老师想到这里便郑重地将那颗具有特殊意义的纽扣放在办公桌上醒目的位置,看到它,就想到教育者要善待每一颗渴望关爱的心灵,任何人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任何人都不能被忽视!

第四,要尊重学生。自尊与自信是人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美国作家爱默生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与成人“完全平等的人”,就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你尊重学生,学生就愿意接纳你。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次皇帝微服私访,见一农民驾着黄黑两头牛在耕地。皇帝问道:“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好?”谁知连问三次,农民竟不回答。皇帝很不高兴,但又不便发作。农民耕完地,将牛拴好后,走过来将皇帝领出很远,才贴在他耳边小声说:“那头黑的要好一些。”皇帝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如此答话?”农民说:“牛懂人语,要是让黄牛听到,它岂不要伤心吗?”对牛都要保护它的“自尊”,对学生那就更要呵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了。

30年前,一个贫穷自卑、屡遭欺辱的男孩儿在学工劳动中清洗了108个脏瓶子,得到了他生命中第一个“第一”,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此,充满自信的他不再小看自己,他努力地奋斗。现在,他已成为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最有才华的科学家之一。他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就是从那天起,我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我发现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那一瞬间值得我一辈子记忆,我知道我的生活完全不同了。”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希望,而有了希望,他就走上了成功之路。

班主任顾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数学考试时竟然一道题都没有答对,她感到非常的气愤,不假思索地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零蛋”。但随即觉得不妥,于是她重新审视了这张试卷,在上面写道:“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取知识和智慧。”

多年后在校庆活动上,一位在数学界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紧紧握住顾老师的手,感激地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但那次数学考试给我的鼓励和鞭策,我永远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自尊和自信,使我找回了自我。”

一句看似简简单单的话,竟使一个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顿时燃起希望之火,树立了自信和自尊。正是凭借这种自尊和自信,使他发挥了自己的潜能,经过不断努力,最终成长为一个杰出的数学人才。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尊重,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教育实践表明,尊重的需要是学生最渴望得到满足的精神需求之一,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肯定。这种需要如果引导得当,就会转化为儿童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应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就意味着对于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新生的婴儿那样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尊重学生,就要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走近一个不同于成人的心灵世界;尊重学生,就要学会“蹲下来”说话,而不必让学生“仰着头”回话;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做人的尊严,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并学会尊重他人。

第五,要信任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人的重要需求之一,中小学生尤其渴望得到班主任的信任。信任的实质,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一个人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就会增强信心,从而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魏书生说:“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班主任要充分信任每个孩子,不管他们平时表现如何,即使有不少缺点和毛病,我们也都要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从而鼓起他们自强奋进的风帆。

汤老师每学期都要在班上搞一次特长展示活动,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树立自信心。这个学期的活动名为“多彩的舞台”。全班同学除小巍外都报了节目,有手工、书法、唱歌、独舞、水粉画、作文、讲故事、弹钢琴、打乒乓球等等。

    小巍学习很差,汤老师想:搞特长展示活动,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小巍怎么能不参加呢?于是,就把小巍找来,热情地鼓励他参加这次活动。小巍低着头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参加,只因为我什么都不会。” 汤老师说:“不管什么本事,只要是你拿手的,都可以展示出来。” 小巍却急得快哭了:“老师,我真的什么都不会!”“既然这样,你慢慢想一想,想好了再告诉老师吧。”

    第二天早上,小巍找到汤老师胆怯地问:“老师,我会削梨,每次家里来客人,爸爸都让我削。请问削梨能算是特长吗?” 汤老师当即拍板:“就这个了,行!”

    展示活动那天,汤老师隆重地请小巍同学表演削梨。在大家好奇的目光下,小巍拿出了一只黄澄澄的大鸭梨和一把小刀,两手飞快地旋转。不一会儿就削出了一整条细细的果皮,真是干脆利落!那只梨子圆滑晶莹,匀称漂亮。那条细长的果皮展开了足有两米长,就像一条金色的缎带。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那一天,小巍显得特别兴奋,拿着老师奖给他的奖品,飞跑回家报喜。从此,小巍学习可带劲了,虽然许多课听得很吃力,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来,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削梨只是一件不起眼儿的小事,可小巍正是从这小事中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找到了自信。作为班主任,应该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插上希望的翅膀,给学生以希望,就是将他们领上了幸福之路!

魏书生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八一”节快到了,魏老师建议班干部组织一次与部队的联欢活动。班长问怎么组织?魏老师说,“我不管,你们班干部组织。”班长只好硬着头皮,壮着胆子,鼓起勇气到部队去联系。她也不知该找谁,就对站岗的战士说:“我们班同学想和你们联欢,你们干不干?”战士一听,连忙说:“我带你去找指导员。”指导员对联欢的提议很感兴趣,很快就商量好了。回校后,班长和其他班干部分工组织节目。“八一”那天,班长带着全班同学敲锣打鼓来到部队营房参加联欢活动。战士们的节目是打拳,同学们则唱歌、跳舞,联欢会开得很成功。经受了这次锻炼,班长成熟了许多。俗话说,没娘的孩子早当家。没娘虽然是坏事,但它反倒增强了孩子的自主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陶行知先生说过:儿童遇到问题,如果自己动手解决,就获得了经验。自己解决的问题越多,经验就越丰富,知识就越多,能力就越强。假若由别人包办代替,虽然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经验却是别人的,自己毫无所得。因此要想获得丰富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班主任要相信学生具有自主管理的能力,要有意识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参与班级管理,要改变只有少数人当干部、负责任的局面。当干部不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应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任何学生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儿童不是生来就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没有天生的干部料子,人的管理能力是在不断地培养和锻炼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的锻炼机会,让人人都有一段当干部的经历,使少年儿童在学习期间就学会为他人服务,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其组织管理能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经常有转换的机会,这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学生从小就经受这样的角色转换,能增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果只是少数人当干部,多数人没有机会学习这门必修课程,那么这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它阻碍了大多数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第六,要激励学生。激励是发掘儿童巨大潜能的机械,是孩子进步的推动力。激励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所谓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曾对两组志愿者作过这样的实验。他对第一组人说:“你现在身体非常虚弱,你已经变成婴儿了,你全身都很瘦小,你的手指像小鸟爪子那么瘦┉”慢慢地这些人真的相信了。这时给他们一个握力器,受测者的平均握力是29磅。然后,他又对第二组的人说:“我现在在你口中滴的是营养液,是泰森服用的那种,所以你会像泰森一样强壮,越来越强壮。”此时他又让这些人去握握力器,结果平均握力是142磅。而事实上,这两组人的正常平均握力都是101磅。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在教育上运用暗示法,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观点和信念,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而起作用。具有非强制性、潜在性、易接受性等特点。”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奖励,即使是表现再差的学生,也都有上进心。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珍视学生的上进心,并采用各种方法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一个人如果上进心迸发出来,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新学期开始,张老师接手一个新班。这个班几乎不到一个学期就要更换一次班主任,有少数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他们专门和老师对着干,经常制造事端。学校老师、家长严厉的训诫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造成“破坏性行为”越来越严重。

张老师接班后最初不动声色,先静静地观察。在观察中他发现有个小王同学,不仅经常违反纪律,还三天两头搞恶作剧,是扰乱班级秩序的“头号人物”。为了降住这匹“烈马”,张老师特意给他设了一个“圈套”。

一天放学时,张老师在纸条上写了一句话:“家长同志,您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然后,把小王叫到办公室,将折叠好的纸条交到他手上,郑重地对他说:“把这个纸条交给你的家长,让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再送给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准拆开看。”想想看,这个淘气的家伙能不看老师和家长写的是什么吗?

第二天,小王第一个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长写有“孩子有进步,我非常高兴,谢谢老师”的纸条交给张老师。那一天,小王特别规矩,也特别精神。张老师暗想:这一“圈套”奏效了!

此后,张老师和班上许多学生保持了“单线联系”,时不时地给他们一个纸条,上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写上“您的孩子热爱劳动”、“您的孩子书读得很好”、“您的孩子作文写得很棒”、“您的孩子团结同学,讲文明、有礼貌”,等等,并暗中与家长联系好,一定要写上鼓励性的回言,每次都要求学生不看纸条。

一个学期过去了,张老师从未惩罚过任何一个学生,不仅班级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纪律、卫生、文体活动样样争先。见此情景,老师们纷纷向张老师询问用了什么法术?张老师说:“我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圈套’……”

家访是班主任了解学生、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有些班主任习惯于向家长告状,使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恶化。关老师的家访有些与众不同,她家访的对象是表现好和进步大的学生,家访的原则是报喜不报忧。这样的家访,家长所听到的都是孩子的成绩和进步,于是在老师走后,孩子们都会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盼望着老师去家访。那些表现较差的同学迟迟不见老师家访,心中十分焦急,有的实在憋不住了,就去问老师为什么不去家访?关老师说:“我很想去,但又不好意思去,因为我不愿意对你父母说你在校表现不好。等一等吧,等你有了进步,我一定到你家去。”这个孩子便问:“如果我一个上午表现好,你去吗?”关老师说:“我去,一定去,我向你父母说,你这个上午表现不错。”第二天上午,这位同学真的表现很好,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于是,当天中午关老师就去他家家访,对他父母说,你们的孩子今天上午表现很好。学生的家长既惊讶又兴奋,因为他们的孩子从未得到过老师的夸赞,他们认为孩子不争气,没指望了。关老师的表扬使他们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这次家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关老师通过家访来引导学生为希望得到父母的奖励而积极改正缺点,不断取得进步,从而使班上的后进生从一个上午表现好,延长到一天表现好,再渐渐地变成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乃至数年表现好,直至终生。关老师十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愿望,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励其上进心,这就是关老师成功的秘诀。

第七,要启发学生。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领悟,这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创立的自我教育的好方法,以后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这一方法。南宋朱熹认为:“指引者,师之功也。” 在他看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指引,而指引即启发诱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悟,这样才能真有所得。一个好的班主任,不是向学生灌输了多少正确的思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琢磨,去分析,去判断;不是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让他们自己去领悟,自己去获得做人的道理。因此有人说,一个“教师”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而一个“导师”的时代正在来临。

某学校有一个班的男生中悄悄兴起一股吸烟热,班主任朱老师没有批评训斥,也没有处罚任何人,他只是对大家说:“你们知道吸烟的四大好处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听我说说。吸烟的四大好处是:一可防小偷,吸烟会引起剧烈咳嗽,吓得小偷不敢上门;二可节省衣料,咳嗽久了,渐成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些;三演包公不用化装,烟吸久了,脸色黄中带黑,活象个包公;四是永远不老,吸烟时间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活到老了。”这番幽默的话语,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吸烟的危害。

某班学生小明成绩优秀,但自以为是,得理不让人。有一次上数学课,他与同学讨论时发生争执,搅得老师无法上课。老师批评他,他拒不接受。班主任吴老师知道后,便组织大家排演了一个小品,将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再现出来,然后由大家评议。小品中由小明扮演数学老师,当演到某同学与别人在课堂上争执不下,老师批评无效以致无法上课时,小明的脸涨得通红,他小声地对吴老师说:“老师,我错了。”象小明这样的学生,平时成绩好,很少受批评,久而久之形成了惟我独尊的个性,凡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他人。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往往固执己见,不愿反思自己的表现。因此,吴老师没有简单地批评小明,而是通过编演小品,让小明变换角色,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使他领悟到自己存在的毛病,这才真心地认错了。

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班主任可以用诙谐的话语或比喻的方式以及编演小品、心理剧等,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教育,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第八,要宽容学生。我国自古以来,对待儿童教育,大都主张从严要求,所谓严教是爱,“严师出高徒”,是说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方能成人、成材,这不无道理。但只有严没有宽是不行的。我们对待学生在态度上要宽厚仁慈,表情上要和蔼可亲,语言上要温和动听,要耐心等待,循循善诱,这样儿童便会产生亲近感,从而愿意接受教育。班主任常常会碰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有时会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切不可发怒,务必要宽容大度,英国教育家欧文说过:“宽宏精神是一切精神中最伟大的。”

考场上很安静,班主任苏老师正在监考。忽然,一个纸团飞到小强脚下,他刚要去捡,苏老师咳嗽了一声,慢慢踱了过去,伸手捡起了纸团。过了一会儿,苏老师发现小强的考卷不见了,只见同学们在偷偷地传阅一张纸,谁看了都忍不住要笑。苏老师走上前去,一把将那张纸抓过来,考场上“哗”地一阵大笑。“笑什么?” 苏老师大喝一声,笑声嘎然而止,但许多同学仍在偷着乐。这张纸正是小强的考卷,题目没做两道,却写了一篇小作文:“啪嚓,啪嚓,考场上静极了,只有“大皮靴”(苏老师穿一双部队的大头鞋)来回度(踱)步发出的声响。你看他,双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一付(副)盛气另(凌)人的样子,严(俨)然象个鬼子指挥官。突然,一个纸球滚过来,“大皮靴”几步迎上去,一脚踩住,弯腰伸手……嘴角上露出鬼子指挥官常有的那种冷笑……” 苏老师看得头发胀,脸发烧,不由得怒从心中起,他真想狠狠地教训小强一顿,但很快他冷静了下来,班主任的使命使他想到了宽容。他拿起一张空白卷子放在小强桌上,对他说:“你的卷子不能用了,再用这张做吧。”并对其他同学说:“大家做题吧,抓紧时间。”

考试结束后,苏老师没有批评小强,只是说:“我对你太不了解了,过去老是看你的缺点,却没有发现你有一大优点,那就是作文写得不错。”小强渐渐抬起了头,眼里满含着惭愧与后悔,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他,使他愧疚不安。苏老师抓住这一时机教育他要自觉遵守考场纪律,他主动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苏老师和小强成了好朋友,小强爱好写作,他的每一篇作文都要给苏老师看,请老师指导。后来他终于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了。

学生犯了错误,大都会产生一种内疚感和恐慌感,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如果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则这种心理压力就会很快得到释放。因为他感到虽然犯了错误,但已受到惩罚,于是心里便得到了平衡。所以,在老师批评前,学生一般都很紧张,而老师批评后又比较轻松。由于压力的释放,他们得到了解脱,于是不再去想改正错误之事。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暂时不去批评他,那么他的心理压力就得不到释放,内疚感会越来越强烈,这就迫使他不得不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改正了错误,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宽容并不是降低要求,更不是放纵不管,而是给学生有反思错误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悟,在反思中真正认识错误,自己悟出的道理才最有价值。所以,宽容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它是感化学生的良药,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第九,对学生要公正。孩子们对于老师的偏心是极其反感的,只有公正无私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怎样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呢?

小李的成绩不好,班主任任老师平时很少在意他。10月底,学校月考,当时教室的窗户开得很大,一阵风吹来,小李和小张的试卷同时被吹落到讲台前面的地上,小张同学是优等生,深得老师喜欢。小李的试卷离老师较近,小张的试卷离老师距离较远,而任老师不仅对小李的试卷视而不见,还踩着他的试卷走过去,捡起小张的试卷放到小张面前,并“微笑了一下”。小李的试卷躺在讲台前的地面上,上面有老师的脚印和皮鞋上的灰土。小李没有下位去捡试卷,他呆坐在座位上。任老师两次提醒他捡试卷他都没有听从。后来任老师沉着脸为他捡起了试卷,但他没有再动笔,一张写有他名字、班级,印有老师鞋迹和尘土的空白试卷摆在他的面前直到放学。

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小李的母亲看到成绩单上有一科成绩空白,向老师询问,老师含糊其辞。回家问孩子,小李缄口不言。此后,小李上课说话、吃东西、做小动作,同老师顶嘴,经常迟到、缺课,成绩急速下滑。母亲被叫到学校谈话,要求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孩子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感到羞辱、伤心,回家找来亲戚共同询问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不遵守学校纪律、不尊重老师?小李哭着说:“老师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全是偏心、势利眼。上次考试,小张的卷子掉地上,他笑着帮他捡起来,我的他不捡,像没看见,还在上面踩了一脚……”

这一脚,不是踩在一张空白的试卷上,而是踩在学生的心灵上;不是在空白的试卷上留下脚印和尘土,而是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疮疤和阴影;尘土可以从试卷上掸去,疮疤很难从心灵上抹平。这一脚踩伤了学生的心,也使老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

人难免会偏心,班主任也不例外,对“好学生”会宠爱偏袒,对“差学生”则会厌烦训斥,这种对学生的不公平态度是孩子们最为反感的。据调查,学生心目中的好班主任应当具备的各项素质中,“公正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排在首位。这表明班主任的公正、公平,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要做到公正与公平,首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学生,不要以势吓人,更不能以权压人;其次,对学生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既不偏爱,也不歧视;第三,要注重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了解情况,不偏听偏信,不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公平为准绳。公平与公正是千百年来成人世界的不懈追求,儿童世界同样也有此需求。我们公正无私地对待学生,实际上是为学生树立一种榜样,以培养公正无私的社会公民,为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教育是什么?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关怀”,它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活动。没有教育,人就和动物一样,而动物是依靠本能生活的,它们除了吃饱肚子,就是繁衍后代。人要脱离动物界,就要有精神追求。而教育正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将一个和动物相类似的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和文化人的过程,从而使人生变得富有意义和价值。

“精神关怀”就是对学生心灵深处真、善、美的唤醒,这是班主任的使命。唤醒是精神与精神的交融,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我们要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要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他们懂得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就要用“心”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所谓用心,就是用自己的爱心、童心、耐心、细心、公心和诚心,去呵护每一个稚嫩的心灵,去唤醒每一个学生沉睡的良知和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他的特点的发展,成为学生终身幸福的引路人。

参考书:

        1、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

2、李镇西著:《走进心灵》,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3、班华等著:《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 南京师大出版社 ,2000年。

4、班华、高谦民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

编辑:李修会
上一篇:印象?白鹿原
下一篇:CO2 与 SO2性质对比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彩虹路一号 邮编71202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