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地理教学注重知识的教育,经常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索较少,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暗示地理教师要变学生为学习主体,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即教会他们怎样学地理,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在学会地理的过程中学会生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改革陈旧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班级授课制这种延续多年的教学制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改革地理教学就是要突破原有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动员一切空间成为地理学习的场所,而观察-实习的教学模式,无疑拓展了这种学习空间。我们学校自05年秋试用鲁教版地理教科书两年来,有一定的收获,得出一些心得,愿与地理教师共商。
翻开地理新课标,到处都充斥着到野外一看就懂、一摸就明的自然地理内容,也有一观就晓的人文地理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课余抑或上学的路上学到真地理。地理新课标开篇地球的宇宙环境就设计了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活动题,一开始就把学生引进了观察学习地理的氛围。不仅太阳周年运动的规律可以观察,诸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量算、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分析、星座观察、流星观察、日月食及月相观察、潮汐观测等知识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过程中产生.第一单元的最后还设置有关野外辨别方向的练习,如到旅游区辨向、利用恒星辨向、看树木年轮辨向等到野外一看即明白。
第二单元地球的圈层构造中岩石圈部分有关不同状态下形成的岩石性质不同,完全可以可以通过观其形、看其色、摸其体判断其形成环境。内力作造成的褶皱、断层,特别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 ,冲积扇在山地和平原交界的地方随处可见。大气圈一节,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观测学习,可以在大气层结稳定、天气变化最小的时段里,测量高温和低温出现的时间,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形成山谷风、海陆风、城乡风的主要原因,常在五六级以上,学生完全可以凭直觉感觉出来。了解这些知识以后学习全球的大气环流就更容易了。气旋、反气旋、冷暖锋等天气系统也可以通过观测学习其影响时的情景。找一块无任何覆盖的裸岩和沙地,再找林地、湿地、水面等进行比较,可以体会到不同下垫面温度湿度的不同,寻找最合适的人居环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随处可见:学生看到工厂中浓浓烟雾时,联想到农田中小麦播种的日期在推迟、海水在向海岸逼进。有些学生还可以在酸雨危害较重的工厂区或其下风方向接一些雨水,用石蕊试纸测量酸性大小。现代家庭几乎普及了电冰箱,在学生欣赏冰箱中的美味时,也许感觉到臭氧层的破坏。全球的 大气环流抽象、理论性强,有些现象也可以直接观察得出:我国东部北方的秋高气爽及“秋老虎”、南方盛夏的伏旱,可以体会到副热带高压的威力。副极地低气压被切断后的陆地高压使学生体验到寒潮及冷锋对我国东部的影响。冷暖锋影响过程中造成的气流运动、阴晴变化、气温变化、气压变化完全通过直觉感应出来。水圈包括陆地水、海洋水两大类,不同地区的陆地水补给水源不同,可以通过观察当地的水库、水井、沟谷等景观,理解降水、地下水、冰川等水源对水量的影响,并掌握水循环的规律,看地表水和地下水经过地区的岩相或土层,可以看到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和水土流失所造成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根据本地的气候资料观察植物、土壤、河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家乡如果有海拔千米的山丘,完全可以对比山顶和山麓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高低不同的地形、不同地区的盛行风向、光照、水源、矿产等自然要素对聚落、交通、商业、工农业等影响很大。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了自己的能力。
观察学习地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十分巧妙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观察紧扣,做到老师先讲—学生观察—上升到理论—牢固掌握—付诸行动是最有效的步骤。地理新课标有些内容配合的相当默契:高一新生九月初开学,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晴天多、阴雨少的天气为观测星星、太阳、月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气圈的内容正是十月以后,这时大气层结稳定,我国大部分在高气压控制下,观测各种热力环流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条件较好。反气旋和冷锋天气的内容秋季也时有出现。这些就在身边的知识、现象讲授时穿插一点,学生会很快的接受。有些地理知识如岩石、土壤、植物、水圈、各圈层的循环可观察部分的学习是全年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不存在时效问题,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学生观察思考,变无意识的直观视觉为有意识的挖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