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思想政治课的动态生成,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学资源,这一资源能否很好地运用,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认真总结。教学反思是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有了反思,新的理解就会不断涌现;有了反思,意义就会从朦胧中逐渐敞亮。课堂教学难免有疏漏和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梳理,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弹性预设。
1.教学准备的反思
高一上册的经济学常识,主要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了解我国的经济生活,使其能够在今后很好地投入到经济生活中。选择《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节课,是因为这一框知识对上一单元与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科知识方面讲,上一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本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我在准备这节课时,紧紧围绕新课程的备课理念,不仅要“备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2.教学过程的反思
如果我们把劳动者生产的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把蛋糕做大固然重要,而切分蛋糕更值得重视。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财富的增加,又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我国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从知识角度看,分配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个问题本身是个比较深的理论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基本能联系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设置问题,充分大胆、放心地让学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设置的探究活动比较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设置探究讨论:让学生分析“平均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区别?引导学生分析后得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而不能实行其它的分配方式。由此引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设置链接话题: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有哪些弊端?让学生从对劳动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后果进行分析,再结合海尔集团由原来的青岛电冰箱厂发展为今天的全球性品牌,得益于它所实行的分配方式的变革,即由平均分配的制度改革为按劳分配。由此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出按劳分配的意义。第三:设置看谁最快?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他们各属于什么经济性质?通过此问题,让学生能够区分清楚它们的适用范围或所有制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有的地方分析不清。先以讲授法向学生讲清楚生产要素主要的五种形式,让学生举例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刻、直观的掌握。对思考探究问题:小吴的爸爸、妈妈、姑姑、二叔和三叔主要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尤其是姑姑和三叔的收入方式,学生对这个问题分析时不太清楚,容易混淆。姑姑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的收入,学生对于它属于哪种收入判断不清。应当给学生讲清楚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姑姑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这里的承包集体土地与按土地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不同,前者指按劳分配所得收入,后者主要指房屋出租所得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三叔与人合办服装厂是私营企业,他是出资人之一,所以其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资本要素所得。
3.教学后的反思
由于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对于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从教学的最终结果来看,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憾:(1)这节课的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如对于重点也是难点内容的生产要素的各种形式让学生更充分地举例讨论,以加深理解。(2)学生讨论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老师应当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归纳问题;(3)课前最好让学生多搜集一些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关实际案例,特别是有这些分配方式相联系的时政热点。
总结这一节公开课,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材料的搜集,尤其是如何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等等。课堂的40分钟是宝贵的,如何在保证完成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如何在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这是我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这需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然后知其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并且更好地利用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使自己在反思中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