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怀念阿Q先生(原创)

怀念阿Q先生(原创)

2009年02月12日 17:08:51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860


怀念阿Q先生


——浅析《阿Q正传》


 


【任鹏程  咸阳彩虹学校  邮编:712021】


【摘要】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先生是在1921-1922年之交的时候渐渐一步步的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不管他当时年更几何,且算他的临世之初吧。细细算来,已八十余载了,期间关于他的评论喋喋不休。与周围几个文化人闲聊起阿Q,他们又说这个激烈的角逐的社会中,大家多学学阿Q,也是一种心理自疗……


对于阿Q我只是相信他不会死去,不会很快的被所谓的“文明”冲走。一个民族,一代人的病根,是需要时间来医治和清铲的。再次读起《阿Q正传》,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一章一节我粗粗涉过,但愿能给现在的我们一个启示、一个思考!


【关键词】精神胜利法  国民性 国人的灵魂  辛亥革命


【正文】


     八十年前的春天,在一个老人的屋子里,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中华民族的人物。这个老人是鲁迅,这个名享世界的人是阿Q。八十几年来,关于阿Q的评述喋喋不休,其中有影响的评论不下700篇。八十个春夏秋冬,阿Q在中外文学史上引起的罕见之轰动经久不衰。充分说明了《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杰出的创造……


“我记得当《阿Q正传》一段段陆陆续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畏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头上。(鲁迅)”对于这篇大作,比人不敢从整体上大作评价,翻开阿Q的史册,我慢慢地读去,细细地想来。从他的出生到他的逝去,到底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为什么许多人断言“阿Q是到已经死去”,而阿Q却又一次次的活过来?他所反映的到底是一个阶层的还是一个社会的某些深层问题?
    “第一章算是序”,鲁迅在确定人物之前苦苦地思考过,可“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可见,阿Q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这种人是历史的事实,他的性格是某些民族病态的集中体现。在第一章中,鲁迅苦苦追溯着他的姓,可是唯一的一次,阿Q说他姓赵,可是被赵太爷的一句“呸!你也配姓赵?”骂的他永远不再提起他的姓。于是就诞生了一个非正式的大名阿Q。


“第二章 .优胜记略”与“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于蕾在《中国新闻学思潮》(1979年4月香港出版)中说:“鲁迅最伟大的一篇作品,也是现代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一篇作品,是他的小说——《阿Q正传》。”而《阿Q正传》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了一个世界典型的人物阿Q,而阿Q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她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写这篇小说是要探究“国民性”,写出“国人的灵魂”,而扎起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阿Q是在社会里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周作人)。”矛盾认为“选择未庄的阿Q其主要原因只能是为了他表现出的精神胜利法最为典型”。面子是中国人的纲领,只要抓住了这个,对于精神胜利法就不难理解了。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未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归根到底,是当时社会中的弱者,而精神胜利法是弱者的哲学,而弱者有存在于每个阶级,阿Q是一个超阶级的中国最低阶层的人物,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在他身上表现的是如此的淋漓尽致。他头上的“癞疮疤”别人说起的时候,他会说“你还不配……”,又如“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还有当他面临假洋鬼子所谓心中的 “哭丧棒”的反应与话语。这就是阿Q的阿Q主义,即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实质是“善于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阿Q是弱者,是弱者中的奴才类。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所有的什么假设、调包、攀附、省略与扩张并用、颠倒美丑、宿命、解嘲的方法,在我们读第一边的时候可能会笑出来;可是在读第二遍我们可能会对他表以同情;第三遍是愤慨;多遍以后,就会是一面镜子,一面照出现实中自我的镜子。他的自我麻痹、自我欺骗、自我陶醉、自我解嘲、自我解嘲、自我夸张,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弱者的哲学。他的哲学决定了他的爱情、他的革命的失败还有他悲惨的命运——


“第四章 . 恋爱的悲剧”:告子曰——食色,性也。阿Q是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又被其残害。他的爱情悲剧有三个原因:其一,阿Q对吴妈搞得向现代的自由恋爱,而非明媒正娶;其二,吴妈恪守三从四德也有可能;其三,也是最大的问题则是赵太爷和秀才。假设赵太爷和秀才给吴妈和阿Q做个牵线人,那么凭两人的双手起码也回混个饭饱酒足,算个温暖的家。可是阿Q恪守的圣经贤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第五章 . 生计问题”与“第六章 . 从中兴到末路”。在爱情失败以后,生计问题随之而来,悲哉!为了生计,他与小D斗牛,又去尼姑庵偷偷萝卜,还摆脱自己的做人原则,说:“这(指头的萝卜)是你的?你能叫的他答应吗?你……”有句古言  “仓禀实而知礼节”,阿Q这样也是不为过也。可毕竟萝卜也充不了多少饥,又不能,主要是不敢去其他家里行窃,于是去了城里。偶尔的一次机会使得阿Q换得了人生的中兴,那就是偷窃,偷窃恢复了他的名誉。像他那样的没有胆量的人是不敢再次去偷窃的,恰好就有了——


“第七章 .革命”:辛亥革命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是反映在阿Q身边是怎样的叫人短气呀。矛盾说:“这正是一副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的依着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这其中当然就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阿   Q的革命观问题。阿Q的革命模式是“草莽英雄、打家劫舍、大块吹肉、论斗分金”。他是封建主义的毒害者,同时又是封建道德的卫士。他的“造反了,造反了!”不是忍无可忍、揭竿而起,而是饿无可吃,狗急乱叫。她狭隘的革命观换来了“第八章 .不准革命”。这就是他的不觉悟!


“第九章 . 大团圆”,也是与阿Qde 戏剧性人生成鲜明对照的大悲剧。在生命的最后,阿Q老先生说了些什么呢?只有两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救命!……”。是悲壮还是凄惨?生命就这样消失了,留给我们的只有他的故事。


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是国名性的最劣表现。正是这种表现,给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不,世界各民族能不能在世界存下去的问题。一个不求进取的人,一个民族,只会陶醉在“精神胜利”中的民族,必然会走上国亡种灭的道路。要想民族兴旺,必须把目光投向未来,必须有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感谢阿Q先生,它的诞生和灭亡正告着所有的人,类似危地马拉作家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上的讲话中说:“阿Q这个可耻的人物的天才的创造,越过了所有的国界,可以应用到我们美洲的许多民族上去……”。我忽然想起《丑石》,“丑到极处便是美!”阿Q老先生,你应该含笑九泉了,你带给我们这么多……


参考文献


[1]范伯群 曾华鹏 《鲁迅小说新论》


[2]李煜晨 《鲁迅小说研究述评》


[3]《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 .鲁迅》


[4]段国超 《鲁迅论稿》


[5]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


[6]钱谷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编辑:任鹏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彩虹路一号 邮编71202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