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古诗文较多,尤其是几首古诗中反复出现“燕”和“雁”,学生在背诵的时候都很流畅,但在默写古诗的时候,经常把“燕”和“雁”搞混,致使考试时出现不必要的丢分,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背诵的时候是死记硬背,在写的时候不经思考的写;二是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太缺乏,不能理解两个字的文化内涵。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字。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文,写出边疆秋来,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睡。”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二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滞留夔州。晚年多病,朋友失散零落,处境艰难,心里充满痛苦心情。自己就像这只孤雁一样,离群落单,和家人离开故地,与友人分散。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意象还有: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等。
由于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比如: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等。
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ān,一个念yàn。读yàn时,鸟类的一科, “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比如:葛天民《迎燕》“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等。
燕读yān时,通常做地名,战国时燕国是七雄之一。燕然山这个地名在边塞诗或者描写戍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我们了解燕和雁的文化意义,加上在背诵时的理解,那么默写的时候就不会张冠李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