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新课程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2009年02月19日 14:37:29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1612


 

 

新课程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      课题的界定

五、      课题研究的内容

六、      课题的课可行性分析

七、      课题研究的方法

八、      课题研究的步骤

九、      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如今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容易地获得各种资料和信息。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情况来看,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高级的技能。因而要求人们必须会自主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性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善于合作,会与人相处。工商业界所需要的新就业者是那种善于学习、善于推理、思维具有创造性、能决善断、擅长合作、会解决问题的人。 当今这个时代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因此,当今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不能不在做中学,不能不在阅读和领会新知识中继续接受教育,没有这种本领就会落伍。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信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近期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善于与人合作,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的“顶尖级”素质——这一点,在中国社会近一二十年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了解探究、亲历并体验探究中的种种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过程,是掌握这类高级技能,获得这些“顶尖级”素质的一种根本性途径。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班级管理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仅仅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用单一、机械、死板的方式只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置于依赖、被动、死记硬背的境地,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本世纪初,我们的教学改革继续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习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2. 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教促学、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3. 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预期达成:通过研究,增强主动学习的精神;具有灵活、丰富的学习方法;具有探究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利用各种资源(如书本、网络等)进行学习的能力;具有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使教师做到“四个学会”:学会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创建学习型团队,使各教研室、备课组和班级迅速成长为和谐发展的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共同体;使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使学生成长为善学、乐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进一步完善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校本培训为基础,校本科研为先导的校本化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教学方式是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是指依据课程标准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步骤和技术;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

2、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变量,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可以看作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

四、课题的界定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教学方式则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组织、指导取向。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学。“学”与“教”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本质上说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引发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转变,并能提升情感与价值观,同时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与学贵在灵活,贵在继承和创新,博采众家之长,摒弃各说之短。 改革与 创新不是对继承的全盘否定,对接受性学习和训练的方法和讲授的方法不能彻底排斥,要根据所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与学,特别是要对新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教学方法加以研究和学习。新课程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广阔空间,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互助结构,与学生共同持续发展。只有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导致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完成课程改革目标。所以,改革能否成功,教师责任重大,希望寄托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转变教师单一、机械、呆板的教学方式,以灵活多样的现代学习方式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引导、促进、合作者的作用;转变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为基本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品质;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探索激励性、发展性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重点研究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方式转变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① 教学设计——教材使用、课堂资源开发、学生状况分析、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等;

② 课堂组织调控——调控策略等教学机智;

③ 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研究——学生主动性的调动、预设与生成关系、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等;

④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组织、指导、评价等;

2)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作用的研究;

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的研究;

4)教学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5)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重点研究下面几个问题:

1)现代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2)现代学习方式实效性的研究;

①转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②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③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现代学习方式评价的研究;

六、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领导极为重视课题研究。在高校长的领导下,目前正以高昂的斗志,开拓进精神,向省省级示范化高中的新目标迈进。学校提出了“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 ,教学上体现“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宗旨,积极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凸现了“为学生实现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的办学特色,教育科研的氛围浓厚。

2、在课题前期论证上,各位老师认真地做了许多理论探究和实证调查工作,基本形成了共识并制定了较为完备而有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案。由高增荣副校长担任组长(特级教师、市学科基地专家组组长)、李金娥主任为副组长(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其核心成员中有多名教师有多篇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研究能力强,教学成绩卓著,教研成果丰厚。这些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师资保证。

3、学校先后承担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获省级“优秀成果等新课程改革研究课题,在教科研工作上,取得显著的成绩,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和专题课堂教学听课和测量,掌握有效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

3、实践研究方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个性化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这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现状调查,把握情况——查阅文献,组织学习——确定课题,设计方案——认真计划,组织实施——搜集资料,总结成果——成果鉴定与推广。

 

 

 

                                                                                                                                            

                                                                                                                                                

 

 

                                                                                                                                              

                                                                                                                                              

                                                                                                                                             

                                                                                                                                                

 

                                                             

文献

现状

分析

筛选

假说

验证

结论

现状改变

推广

文 献 积 累

 

 

文本框: 优化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构建阶段(2002年9——2002年10)          

    1 、学习新课程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充分调研,确立课题,完成课题研究申报表的初步论证;用文献研究方法,对有效教学理论进行梳理分类,并完成课题研究计划报告。以学科为单位 ,确立课堂教学的实验老师,明确分工。制定操作细则与规范;具体分工是:

 

负 责 人

   研   究   课   题

完成时间

李金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浅析》

2007.6.

邢利英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的初探》

2007.6

朱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2007.6

何军元

《新课程理念呼唤数学教授教学方式的转变》

2007.6

高辉

《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实践研究》

2007.6

夏云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尝试》

2007.6

李铮

 

2007.6

 

 

 

 

结题报告

 

 

第二阶段:教学现象综合考察阶段(2002年10月——2003年3月)

聘请高校或研究部门的专家作学术报告和实践指导;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实验的进程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这一阶段将行动方案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在实践中验证有效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结累研究实践经验,进行一步完善有效教学的理论。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3年3月——年3 月)

各实验教师、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负责人整理、总结、改进、提高与完善研究成果;

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性指导,完成申报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研究的结题验收,并将课题在全校推广。

九、成果与分析

1、理论学习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习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学习新课程对课堂的评价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学习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书写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学习新课程如何听课、评课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通过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附: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教学设计

  2、案例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研活动采取的听课——说课——讲课——评课使教师受益匪浅。

*夏云、孙雅娜老师的课堂使学生终生难忘

3、初步形成了开放式教学模式

附: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学案导学等模式

语   文

   

编写学案

教学过程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导学模式

学习方式

活动式、讨论式、自主式、合作式、、沙龙式。

教学方式

师生感悟

学生

教学方法“三转变”

教学内容:“三不讲”

知识内容

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

引导质疑

小组学习,收集整合,发布信息

学习时空:“三保障”

学习效果:“三达到”

学习过程

综合评价

拓展思维

教师

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方式。

2、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渐形成。

3、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

启发式、对话式、互动式等

知识内化,聚合,归纳

表达,讨论,交流,迁移延伸

\0_

\

\

合作学习

引导探究

探究,讨论

 

  

自学引导

教学过程

 

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引导、挖掘学生潜能

学习方式

活动式、讨论式、自主式、合作式。

教学方式

师生感悟

学生

教学方法“变教为学”

教学内容:“三不

知识内容

学习目标

明确探究目标

引申拓展

个人展示,集体讨论

学习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

学习效果:“明基础,会应用,能拓展

学习过程

综合评价

自主学习

教师

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方式。

2、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渐形成。

启发式、对话式、互动式等

知识内化,聚合,归纳

表达,讨论,交流,迁移延伸

\0_

\

\

合作学习

引导探究

探究,讨论

 

英语、

 

 

 

 

 

 

学生的学

 

课前研究

编写学案

分发学案

阅读教材

阅读学案

依案预习

 

定向诱发探究意识

 

感知问题

提出质疑

提供素材               

构建网络

讨论合作

分析探究

形成规律

点拨、指导、解疑

反馈、疑问、解决

能力培养

表达和交流

总结突破

 

能力内化

解决问题

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的导

                            

总结达标

展示学案 突出问题

 

产生探究欲望

高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4、自主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基本形成

⑴自主学习

方式实施策略  自主学习方式强调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构建如图一学习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式为生疑—质疑—释疑—拓展。①为生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②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在交互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解决,

                 学

                 教

生疑

 

质疑

 

释疑

 

拓展

交互

调控

图一

组织

引导

参与

帮助    

自学

合作

表达

反思

不能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经认真筛选,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筛选问题的形式不仅是选择,还可以是完善、合并、修正表述,③为归纳释疑,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并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提出独特见解;④为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是单一形式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调整,并结合实现问题深化发展,达成三维目标。

                 学

                 教

酝酿

 

发现

 

明确

 

解决

交互

调控

图二

诱发

生疑

引导

思考

指导

分析

帮助

构建

⑵问题学习方式策略  问题学习方式强调心理倾向性、问题构成的目的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构建如图二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式为酝酿问题—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为①酝酿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提出问题;②为发现问题,有最近的认知“冲突”,体现学生的知识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③为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学生自己界定问题的存在,自主分析问题情境、自主构建解题思路和策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④为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寻求和接受信息、反馈知识和方法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定向活动,学生在时空上有足够的自由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最终构建和完善解题方案,直至问题解决。

⑶合作学习方式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学习方式。借此构建如图三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式为目标情境—实践活动—师生互动—自主评价

思考

倾听

参与

引发

启导

参与

反思

反馈

创设

阅读

情境

实践

评价

互动

交互

调控

图三

①为情境,教师创设目标情境,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学习目标,在目标的驱动下,积极思考知识的纵横向的联系;②为实践,在小组内交流和研究,各自发表己见,筛选最佳的意见和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全班交流;③为互动,各小组针对学习目标发表小组意见,倾听他人的意见,分析比较各组意见;④为评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形成性评价训练题,自评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反思纠正;或进行组评,交流解题方法,共享最佳成果,教师参与评价,共同解决存在问题。

⑷探究学习方式策略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借此构建如图四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式发现问题—收集信息—提出假使—得出结论。

 

                 学

                 教

发现

 

搜集

 

假设

 

结论

交互

调控

图四

启导

提出

引导

整理

帮助

设计

指导

解释

①为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将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为收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集中对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已确定的问题,或由学生共同讨论,或阅读教材,或观察、实验等,以收集整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③为提出假说。在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假说并提出验证假说的实验设计方案。④为得出结论。由个人或小组共同实施方案(讨论研究,实验验证等),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用不同方法组织资料,解释资料,再一次进入探究过程。

 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开放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优化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习方式。要遵循教育基本原则:⑴循序渐进原则,做到从观念转变到行为转变,不能急功近利,应该迈小步;⑵互补性原则,现代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密切配合,优势互补;⑶可塑性原则,我们主张有模式,不模式化,要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实际,设计符合现代学生方式特征和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策略,并且在实践中随时调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互动的,民主的,高效率的(高一新课程展示课照片)

*研究性学习成果显著(附:高一年级研究性成果)

课   题

课题组长

指导老师

奖  次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调查       

 

张永建

一等奖

中学生心中“韩剧”的特色 

 

雷红旗

一等奖

关于西咸一体化对两市市民的影响      

 

李铮

一等奖

肯德基的隐秘魅力    

 

王丹、王治国

一等奖

纸折飞机飞行原理探究

 

李铮

一等奖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赵治国

一等奖

板擦研究及创新  

 

雷红旗

一等奖

电子游戏和计算机硬件演变史

 

曹春健

一等奖

中国灿烂的青铜器文化研究  

 

姚聪军

一等奖

如何变废为宝的实物展示 

 

姚聪军

一等奖

流行音乐的研究                          

 

刘欣荣

一等奖

浅谈藏独对民族崛起的影响

郝歌扬

张愫伟

一等奖

咸阳市近几年环境保护

黄婉

张愫伟

一等奖

 

 

 

 

 

 

 

 

 

 

 

 

 

 

 

 

 

*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品科技含量高(附:学生获奖证书)

“省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五项学生作品获奖,其中一项为二等奖;2、咸阳市秦都区“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展”我校学生作品种类多、数量大、科技含量高,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被推荐为咸阳市级创新先进单位。

*学习兴趣浓,成绩提高幅度大(学生课堂风采照片)

5、校级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附:优秀课题結题报告)  

教研组

课      题

课题组长

奖次

初中语文

语文学科课堂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常鸿鸣

高中化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夏云

高中英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刘娅莉

高中政治

提高政治课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高韶远

高中地理

中学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卞西明

初中英语

英语学科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

赵璐

高中数学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张愫伟

高中语文

有效学习的策略

李蓉

生物

中学生物有效性学习

吕双庆

历史

关于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

刘红延

物理

6、教育教学成果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成绩显著  

    200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获奖情况

 

姓   名

成果(论文、课题、课件、调查报告)

 

题  目

国家 省 市区

 

奖  次

 

李金娥

 

调查报告

 

《彩虹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陕西省

 

三等奖

李修会

论文

《爱.教育的基石》

陕西省

三等奖

李金娥

调查报告

《彩虹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咸阳市

一等奖

李修会

论文

《爱.教育的基石》

咸阳市

一等奖

常鸿鸣

论文

彩虹浅谈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中学

秦都区

一等奖

曹耀峰

教学设计

《猜想证明与拓广》教学设计

秦都区

一等奖

韩 晶

论文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

秦都区

一等奖

 

宇文方颖

 

论文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秦都区

 

一等奖

孔变变

论文

谈高中物理的有效学习

秦都区

一等奖

李金娥

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 实践

秦都区

一等奖

王治国

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三种常见病因及有效对策

秦都区 

一等奖

刑利英

论文

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

秦都区

一等奖

雒建荣

论文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秦都区

一等奖

 

 

2008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结果

 

姓名

题目

规格

等级

邢利英

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

陕西省教科所

三等奖

李金娥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陕西省教科所

二等奖

邢利英

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

咸阳市

一等奖

李金娥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咸阳市

一等奖

邢利英

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

秦都区

一等奖

李金娥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秦都区

一等奖

 

 

  *咸阳市新课程展示课成绩突出

 *出版了咸阳教研彩虹中学专刊、彩虹中学报、彩虹教学信息,

*高考成绩辉煌

2007年该校考生627人,一本上线260人,上线率41.5%,二本以上423人,上线率为67.5%,三本以上606人。600分以上有62人,仲俊同学以683分夺取全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第九名;另外还有30多名艺术生文化课成绩及专业课成绩均达到录取分数线。实现了大跨步的飞跃,创造了学校整体发展的历史新高。

                  2008年该校考生 一本上线305人,上线率41.3%,二本以上

562人,上线率为71、52%, 在高分段考生中,我校共有45人达

600分以上。陆雅同学以654分夺取咸阳市文科状元;方芳同学以666分获得咸阳市理科第三名,彩虹中学有6人进入咸阳市文、理科前十名考生之列,其中文、理科各占3名。

数学、化学、生物竞赛成绩超前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仲骏

二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宁若楠

二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王蕾蕾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张戈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马添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富英杰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高俊华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仲骏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张政铭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宁若楠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王蕾蕾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王晶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杜康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姜雯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康振烨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韩通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杨嘉炜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宋东旭

二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王蕾蕾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李易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王晶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张政铭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郭星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张戈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潘艳菲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韩通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王晶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仲骏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胡建龙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莫少康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任姣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宁若楠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韩波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虎珍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严琨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鱼孟瑶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朱梓薇

一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孙艺嘉

一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万洁

一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赵冰

二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赵冰

二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心童

一等奖

赵璐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安琪

一等奖

赵璐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禾

一等奖

赵璐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翟士英

一等奖

赵璐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郭帅

一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佳伟

一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赵悦

一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吴越

一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王亚婷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汪琛

二等奖

武平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安璐娜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贾宇靓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党月昕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帆远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崔琳娜

三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徐明

三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黄晨璐

三等奖

崔静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康晨子

三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扬璞

三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陆雅

一等奖

赵红敏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陈雪

一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涵

一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冯雯

二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思宇

二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陈舒霄

二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薛凌宇

二等奖

赵红敏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方芳

二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程思齐

三等奖

赵红敏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郝静晗

三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王晶

一等奖

孙红玲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岳晨

二等奖

孙红玲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姚瑶

三等奖

辛彦忠

省级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王争

三等奖

王君玲

省级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王嘉豪

普及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孟娜

普及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陈艳洁

普及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高语休

普及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闫建雄

普及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王晨雨

普及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常理民

普及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李瑒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徐明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李宁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周天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张路明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方寒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曹植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李浩

提高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张路明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安琦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王枭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陆雅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方芳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李诗琪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周天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冯雯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庾璐婷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张涵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田钊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张猛创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李浩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韩庚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方芳

一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陈雪

二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田钊

二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曹植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李宇翔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韩庚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陶毅阳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雷琦晖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方芳

二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韩庚

二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陈雪

二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田钊

二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王枭

三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史杰思

三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李宇翔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刘兆龙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方芳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宋菲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陈雪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潘岳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袁凯新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徐阳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张涵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韩庚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田钊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周天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张路明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孔勰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刘康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王迪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曹植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魏润之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平庆伟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张路明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周天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方维祥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刘艺琨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袁博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闫建雄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李岷钊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王兆文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徐恺元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吉书恺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周立夫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刘骐驿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王嘉豪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张友涵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高语休

三等奖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葛栩汝

一等奖

《明天?断崖》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刘珂羽

一等奖

《改变自己》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詹翔

二等奖

《心发现,新世界》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乔迁

二等奖

《世界尽头的完美消失》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韩谨阳

三等奖

《走向哪里》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万洁

一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朱梓薇

一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唐浩腾

一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英笑言

一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郝紫薇

一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苏祎昕

一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杨一聪

二等奖

郝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常卿云

二等奖

郝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倩希

二等奖

郝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奕

二等奖

郝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孙瑞泽

二等奖

时玉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叶天琳

二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佳林

二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雷冰瑶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宇扬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宋烨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宋晨雪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高彤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爽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丹阳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秦欢

二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宋凡

二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贾婉琳

二等奖

朱莉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朱鹏辉

二等奖

朱莉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徐明

二等奖

杨军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汪琛

二等奖

张喜娟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帆远

二等奖

张喜娟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方芳

二等奖

李炯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武稚凡

三等奖

田建媚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陈瑞天

三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陈寒璐

三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杨颖

三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晨

三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胡怡楠

三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瑾

三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吴昱杉

三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祎唯

三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赵悦

三等奖

杨军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王亚婷

三等奖

杨军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郭帅

三等奖

杨军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康晨子

三等奖

姚聪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陆雅

三等奖

高宝

 

 

*取得各种荣誉

省电教馆主持国家“十五”课题,我校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获省级“优秀成果奖”、市第一名

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

咸阳市高中文科综合研究基地

咸阳市先进科研处

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

十、疑惑与后续研究、

1.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小手如林,要求回答问题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理解上的偏差,往往把两种学习方式截然分开,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完全废除,新课程改革中理应都是现代的学习方式。其实,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者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3.教师缺乏课堂组织调控的技巧。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教学缺乏经验,往往驾驭不了课堂。课堂上的讨论、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讨论或活动虽然在形式上符合新课程要求,但是,主题不鲜明,组织不严密,没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课堂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调控技能和组织活动能力。
4.教师没有明确自己在学习方式转变中的角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感到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缺乏深入小组进行指导的意识。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出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喧宾夺主”现象,不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6.班级管理缺乏师生之间的配合,缺乏自主的、民主的、开放的管理意识。我们知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交往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同样也体现在班级管理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7.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有效地协调,学生出现一些心理上障碍,特别是社会上单亲家庭不断增多,使家校合一教育出现裂痕。
8.面对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领教师走进专业化发展道路,我们确定此课题。

 

 新课程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和专题课堂教学听课和测量,掌握有效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

3、实践研究方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个性化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这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现状调查,把握情况——查阅文献,组织学习——确定课题,设计方案——认真计划,组织实施——搜集资料,总结成果——成果鉴定与推广。

 

 

 

                                                                                                                                            

                                                                                                                                                

 

 

                                                                                                                                              

                                                                                                                                              

                                                                                                                                             

                                                                                                                                                

 

                                                             

文献

现状

分析

筛选

假说

验证

结论

现状改变

推广

文 献 积 累

 

 

文本框: 优化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构建阶段(2002年9——2002年10)          

    1 、学习新课程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充分调研,确立课题,完成课题研究申报表的初步论证;用文献研究方法,对有效教学理论进行梳理分类,并完成课题研究计划报告。以学科为单位 ,确立课堂教学的实验老师,明确分工。制定操作细则与规范;具体分工是:

 

负 责 人

   研   究   课   题

完成时间

李金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浅析》

2007.6.

邢利英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的初探》

2007.6

朱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2007.6

何军元

《新课程理念呼唤数学教授教学方式的转变》

2007.6

高辉

《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实践研究》

2007.6

夏云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尝试》

2007.6

李铮

 

2007.6

 

 

 

 

结题报告

 

 

第二阶段:教学现象综合考察阶段(2002年10月——2003年3月)

聘请高校或研究部门的专家作学术报告和实践指导;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实验的进程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这一阶段将行动方案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在实践中验证有效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结累研究实践经验,进行一步完善有效教学的理论。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3年3月——年3 月)

各实验教师、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负责人整理、总结、改进、提高与完善研究成果;

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性指导,完成申报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研究的结题验收,并将课题在全校推广。

九、成果与分析

1、理论学习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习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学习新课程对课堂的评价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学习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书写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学习新课程如何听课、评课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通过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附: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教学设计

  2、案例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研活动采取的听课——说课——讲课——评课使教师受益匪浅。

*夏云、孙雅娜老师的课堂使学生终生难忘

3、初步形成了开放式教学模式

附: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学案导学等模式

语   文

   

编写学案

教学过程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导学模式

学习方式

活动式、讨论式、自主式、合作式、、沙龙式。

教学方式

师生感悟

学生

教学方法“三转变”

教学内容:“三不讲”

知识内容

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

引导质疑

小组学习,收集整合,发布信息

学习时空:“三保障”

学习效果:“三达到”

学习过程

综合评价

拓展思维

教师

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方式。

2、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渐形成。

3、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

启发式、对话式、互动式等

知识内化,聚合,归纳

表达,讨论,交流,迁移延伸

\0_

\

\

合作学习

引导探究

探究,讨论

 

  

自学引导

教学过程

 

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引导、挖掘学生潜能

学习方式

活动式、讨论式、自主式、合作式。

教学方式

师生感悟

学生

教学方法“变教为学”

教学内容:“三不

知识内容

学习目标

明确探究目标

引申拓展

个人展示,集体讨论

学习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

学习效果:“明基础,会应用,能拓展

学习过程

综合评价

自主学习

教师

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方式。

2、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渐形成。

启发式、对话式、互动式等

知识内化,聚合,归纳

表达,讨论,交流,迁移延伸

\0_

\

\

合作学习

引导探究

探究,讨论

 

英语、

 

 

 

 

 

 

学生的学

 

课前研究

编写学案

分发学案

阅读教材

阅读学案

依案预习

 

定向诱发探究意识

 

感知问题

提出质疑

提供素材               

构建网络

讨论合作

分析探究

形成规律

点拨、指导、解疑

反馈、疑问、解决

能力培养

表达和交流

总结突破

 

能力内化

解决问题

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的导

                            

总结达标

展示学案 突出问题

 

产生探究欲望

高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4、自主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基本形成

⑴自主学习

方式实施策略  自主学习方式强调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构建如图一学习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式为生疑—质疑—释疑—拓展。①为生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②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在交互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解决,

                 学

                 教

生疑

 

质疑

 

释疑

 

拓展

交互

调控

图一

组织

引导

参与

帮助    

自学

合作

表达

反思

不能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经认真筛选,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筛选问题的形式不仅是选择,还可以是完善、合并、修正表述,③为归纳释疑,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并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提出独特见解;④为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是单一形式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调整,并结合实现问题深化发展,达成三维目标。

                 学

                 教

酝酿

 

发现

 

明确

 

解决

交互

调控

图二

诱发

生疑

引导

思考

指导

分析

帮助

构建

⑵问题学习方式策略  问题学习方式强调心理倾向性、问题构成的目的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构建如图二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式为酝酿问题—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为①酝酿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提出问题;②为发现问题,有最近的认知“冲突”,体现学生的知识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③为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学生自己界定问题的存在,自主分析问题情境、自主构建解题思路和策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④为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寻求和接受信息、反馈知识和方法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定向活动,学生在时空上有足够的自由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最终构建和完善解题方案,直至问题解决。

⑶合作学习方式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学习方式。借此构建如图三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式为目标情境—实践活动—师生互动—自主评价

思考

倾听

参与

引发

启导

参与

反思

反馈

创设

阅读

情境

实践

评价

互动

交互

调控

图三

①为情境,教师创设目标情境,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学习目标,在目标的驱动下,积极思考知识的纵横向的联系;②为实践,在小组内交流和研究,各自发表己见,筛选最佳的意见和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全班交流;③为互动,各小组针对学习目标发表小组意见,倾听他人的意见,分析比较各组意见;④为评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形成性评价训练题,自评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反思纠正;或进行组评,交流解题方法,共享最佳成果,教师参与评价,共同解决存在问题。

⑷探究学习方式策略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借此构建如图四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式发现问题—收集信息—提出假使—得出结论。

 

                 学

                 教

发现

 

搜集

 

假设

 

结论

交互

调控

图四

启导

提出

引导

整理

帮助

设计

指导

解释

①为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将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为收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集中对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已确定的问题,或由学生共同讨论,或阅读教材,或观察、实验等,以收集整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③为提出假说。在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假说并提出验证假说的实验设计方案。④为得出结论。由个人或小组共同实施方案(讨论研究,实验验证等),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用不同方法组织资料,解释资料,再一次进入探究过程。

 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开放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优化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习方式。要遵循教育基本原则:⑴循序渐进原则,做到从观念转变到行为转变,不能急功近利,应该迈小步;⑵互补性原则,现代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密切配合,优势互补;⑶可塑性原则,我们主张有模式,不模式化,要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实际,设计符合现代学生方式特征和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策略,并且在实践中随时调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互动的,民主的,高效率的(高一新课程展示课照片)

*研究性学习成果显著(附:高一年级研究性成果)

课   题

课题组长

指导老师

奖  次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调查       

 

张永建

一等奖

中学生心中“韩剧”的特色 

 

雷红旗

一等奖

关于西咸一体化对两市市民的影响      

 

李铮

一等奖

肯德基的隐秘魅力    

 

王丹、王治国

一等奖

纸折飞机飞行原理探究

 

李铮

一等奖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赵治国

一等奖

板擦研究及创新  

 

雷红旗

一等奖

电子游戏和计算机硬件演变史

 

曹春健

一等奖

中国灿烂的青铜器文化研究  

 

姚聪军

一等奖

如何变废为宝的实物展示 

 

姚聪军

一等奖

流行音乐的研究                          

 

刘欣荣

一等奖

浅谈藏独对民族崛起的影响

郝歌扬

张愫伟

一等奖

咸阳市近几年环境保护

黄婉

张愫伟

一等奖

 

 

 

 

 

 

 

 

 

 

 

 

 

 

 

 

 

*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品科技含量高(附:学生获奖证书)

“省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五项学生作品获奖,其中一项为二等奖;2、咸阳市秦都区“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展”我校学生作品种类多、数量大、科技含量高,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被推荐为咸阳市级创新先进单位。

*学习兴趣浓,成绩提高幅度大(学生课堂风采照片)

5、校级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附:优秀课题結题报告)  

教研组

课      题

课题组长

奖次

初中语文

语文学科课堂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常鸿鸣

高中化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夏云

高中英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刘娅莉

高中政治

提高政治课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高韶远

高中地理

中学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卞西明

初中英语

英语学科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

赵璐

高中数学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张愫伟

高中语文

有效学习的策略

李蓉

生物

中学生物有效性学习

吕双庆

历史

关于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

刘红延

物理

6、教育教学成果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成绩显著  

    200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获奖情况

 

姓   名

成果(论文、课题、课件、调查报告)

 

题  目

国家 省 市区

 

奖  次

 

李金娥

 

调查报告

 

《彩虹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陕西省

 

三等奖

李修会

论文

《爱.教育的基石》

陕西省

三等奖

李金娥

调查报告

《彩虹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咸阳市

一等奖

李修会

论文

《爱.教育的基石》

咸阳市

一等奖

常鸿鸣

论文

彩虹浅谈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中学

秦都区

一等奖

曹耀峰

教学设计

《猜想证明与拓广》教学设计

秦都区

一等奖

韩 晶

论文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

秦都区

一等奖

 

宇文方颖

 

论文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秦都区

 

一等奖

孔变变

论文

谈高中物理的有效学习

秦都区

一等奖

李金娥

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 实践

秦都区

一等奖

王治国

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三种常见病因及有效对策

秦都区 

一等奖

刑利英

论文

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

秦都区

一等奖

雒建荣

论文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秦都区

一等奖

 

 

2008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结果

 

姓名

题目

规格

等级

邢利英

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

陕西省教科所

三等奖

李金娥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陕西省教科所

二等奖

邢利英

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

咸阳市

一等奖

李金娥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咸阳市

一等奖

邢利英

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

秦都区

一等奖

李金娥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秦都区

一等奖

 

 

  *咸阳市新课程展示课成绩突出

 *出版了咸阳教研彩虹中学专刊、彩虹中学报、彩虹教学信息,

*高考成绩辉煌

2007年该校考生627人,一本上线260人,上线率41.5%,二本以上423人,上线率为67.5%,三本以上606人。600分以上有62人,仲俊同学以683分夺取全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第九名;另外还有30多名艺术生文化课成绩及专业课成绩均达到录取分数线。实现了大跨步的飞跃,创造了学校整体发展的历史新高。

                  2008年该校考生 一本上线305人,上线率41.3%,二本以上

562人,上线率为71、52%, 在高分段考生中,我校共有45人达

600分以上。陆雅同学以654分夺取咸阳市文科状元;方芳同学以666分获得咸阳市理科第三名,彩虹中学有6人进入咸阳市文、理科前十名考生之列,其中文、理科各占3名。

数学、化学、生物竞赛成绩超前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仲骏

二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宁若楠

二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王蕾蕾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张戈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马添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富英杰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高俊华

三等奖

夏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仲骏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张政铭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宁若楠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王蕾蕾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王晶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杜康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姜雯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康振烨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韩通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杨嘉炜

三等奖

车乃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宋东旭

二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王蕾蕾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李易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王晶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张政铭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郭星

三等奖

杨小江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张戈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潘艳菲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韩通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王晶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仲骏

二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胡建龙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莫少康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任姣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宁若楠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韩波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虎珍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严琨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鱼孟瑶

三等奖

何军元、韩伟、常丁民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朱梓薇

一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孙艺嘉

一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万洁

一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赵冰

二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赵冰

二等奖

寇有维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心童

一等奖

赵璐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安琪

一等奖

赵璐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禾

一等奖

赵璐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翟士英

一等奖

赵璐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郭帅

一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佳伟

一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赵悦

一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吴越

一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王亚婷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汪琛

二等奖

武平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安璐娜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贾宇靓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党月昕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帆远

二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崔琳娜

三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徐明

三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黄晨璐

三等奖

崔静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康晨子

三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扬璞

三等奖

杨军军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陆雅

一等奖

赵红敏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陈雪

一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涵

一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冯雯

二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思宇

二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陈舒霄

二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薛凌宇

二等奖

赵红敏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方芳

二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程思齐

三等奖

赵红敏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郝静晗

三等奖

李炯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王晶

一等奖

孙红玲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岳晨

二等奖

孙红玲

省级

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姚瑶

三等奖

辛彦忠

省级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王争

三等奖

王君玲

省级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王嘉豪

普及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孟娜

普及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陈艳洁

普及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高语休

普及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闫建雄

普及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王晨雨

普及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常理民

普及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李瑒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徐明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李宁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周天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张路明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方寒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曹植

提高组三等奖

王君玲

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李浩

提高组二等奖

王君玲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张路明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安琦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王枭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陆雅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方芳

二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李诗琪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周天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冯雯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庾璐婷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张涵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田钊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张猛创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李浩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陕西赛区)

韩庚

三等奖

常丁民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方芳

一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陈雪

二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田钊

二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曹植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李宇翔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韩庚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陶毅阳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陕西赛区)

雷琦晖

三等奖

吕双庆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方芳

二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韩庚

二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陈雪

二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田钊

二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王枭

三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

史杰思

三等奖

张争趣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李宇翔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刘兆龙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方芳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宋菲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陈雪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潘岳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袁凯新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徐阳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张涵

二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韩庚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田钊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周天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张路明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孔勰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刘康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王迪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曹植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魏润之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

平庆伟

三等奖

王立宏

省级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张路明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周天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方维祥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刘艺琨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袁博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闫建雄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李岷钊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王兆文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徐恺元

二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吉书恺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周立夫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刘骐驿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王嘉豪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张友涵

三等奖

2007年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陕西赛区)

高语休

三等奖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葛栩汝

一等奖

《明天?断崖》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刘珂羽

一等奖

《改变自己》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詹翔

二等奖

《心发现,新世界》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乔迁

二等奖

《世界尽头的完美消失》

 

咸阳市第七届“环保杯”中小学生“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大赛

韩谨阳

三等奖

《走向哪里》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万洁

一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朱梓薇

一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唐浩腾

一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英笑言

一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郝紫薇

一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苏祎昕

一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杨一聪

二等奖

郝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常卿云

二等奖

郝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倩希

二等奖

郝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奕

二等奖

郝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孙瑞泽

二等奖

时玉茹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叶天琳

二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佳林

二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雷冰瑶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宇扬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宋烨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宋晨雪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高彤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张爽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丹阳

二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秦欢

二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宋凡

二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贾婉琳

二等奖

朱莉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朱鹏辉

二等奖

朱莉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徐明

二等奖

杨军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汪琛

二等奖

张喜娟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刘帆远

二等奖

张喜娟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方芳

二等奖

李炯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武稚凡

三等奖

田建媚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陈瑞天

三等奖

杨芳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陈寒璐

三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杨颖

三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晨

三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胡怡楠

三等奖

孙红玲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瑾

三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吴昱杉

三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李祎唯

三等奖

李秀荣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赵悦

三等奖

杨军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王亚婷

三等奖

杨军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郭帅

三等奖

杨军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康晨子

三等奖

姚聪军

 

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陆雅

三等奖

高宝

 

 

*取得各种荣誉

省电教馆主持国家“十五”课题,我校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获省级“优秀成果奖”、市第一名

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

咸阳市高中文科综合研究基地

咸阳市先进科研处

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

十、疑惑与后续研究、

1.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小手如林,要求回答问题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理解上的偏差,往往把两种学习方式截然分开,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完全废除,新课程改革中理应都是现代的学习方式。其实,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者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3.教师缺乏课堂组织调控的技巧。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教学缺乏经验,往往驾驭不了课堂。课堂上的讨论、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讨论或活动虽然在形式上符合新课程要求,但是,主题不鲜明,组织不严密,没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课堂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调控技能和组织活动能力。
4.教师没有明确自己在学习方式转变中的角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感到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缺乏深入小组进行指导的意识。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出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喧宾夺主”现象,不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6.班级管理缺乏师生之间的配合,缺乏自主的、民主的、开放的管理意识。我们知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交往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同样也体现在班级管理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7.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有效地协调,学生出现一些心理上障碍,特别是社会上单亲家庭不断增多,使家校合一教育出现裂痕。
8.面对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领教师走进专业化发展道路,我们确定此课题。

编辑:高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彩虹路一号 邮编71202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