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构建教师课堂评价标准呢?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多元化的评价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评价的目的、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等进行了阐述,强调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就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二)是革除传统评价弊病的需要
传统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评价目标模糊,缺乏导向性。
2.评价内容繁杂,操作性不强。
3.评价主体单一,方法教简单。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学会学习,突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五个大的方面进行操作:
一、教学目标(10分)1.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学生实际,能够面向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新课改的基本要求;2.目标始终贯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20分)1.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并能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理;2.加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3.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的重新建构。
三、教学过程(35分)1.教学结构设计合理,能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和课堂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节奏感强;2.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生成过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过程。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4.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生生平等合作,教师较好地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5.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学生积极思维,始终充满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6.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充分,使用效果好;7.教学氛围宽松、民主、和谐
四、教学素质(15分) 1.教态自然亲切,情感丰富,亲和力强;2.教学语言规范、生动、准确、流畅;3.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能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4.具有将教学环境和教学实际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5.具有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20分) 1.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的达成率高;2.重视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进步的积极体验,兴趣浓厚,热情高涨;3.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4.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为了形象的表达、易于操作这五个方面,特别拟定以下表格:
教师课堂评价表
授课 教师 |
|
课题 |
| ||||||||
班 级 |
|
评估者 |
|
评价时间 |
年 月 日 | ||||||
项目 分值 |
评 价 内 容 |
等 级 分 配 |
得分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教学 目标 (10分) |
1.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
5 |
4 |
3 |
2 |
1 |
| ||||
2.目标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的功能。 |
5 |
4 |
3 |
2 |
1 |
| |||||
3.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的重新建构。 | |||||||||||
教学 内容 (20分) |
1.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并能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理; |
5 |
4 |
3 |
2 |
1 |
| ||||
2.加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
5 |
4 |
3 |
2 |
1 |
| |||||
3.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的重新建构。 |
10、9 |
8、7 |
6、5 |
4、3 |
2、1 |
| |||||
教学 过程 (35分) |
1.教学结构设计合理,能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和课堂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节奏感强; |
5 |
4 |
3 |
2 |
1 |
| ||||
2.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生成过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过程。 |
5 |
4 |
3 |
2 |
1 |
| |||||
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
5 |
4 |
3 |
2 |
1 |
| |||||
4.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生生平等合作,教师较好地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
5 |
4 |
3 |
2 |
1 |
| |||||
5.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学生积极思维,始终充满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 |
5 |
4 |
3 |
2 |
1 |
| |||||
6.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充分,使用效果好 |
5 |
4 |
3 |
2 |
1 |
| |||||
7.教学氛围宽松、民主、和谐 |
5 |
4 |
3 |
2 |
1 |
| |||||
教学 素质 (15分) |
1.教态自然亲切,情感丰富,亲和力强 |
5 |
4 |
3 |
2 |
1 |
| ||||
2.教学语言规范、生动、准确、流畅 |
5 |
4 |
3 |
2 |
1 |
| |||||
3.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能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
5 |
4 |
3 |
2 |
1 |
| |||||
4.具有将教学环境和教学实际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 | |||||||||||
5.具有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能力 | |||||||||||
教学 效果 (20分) |
1.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的达成率高 |
5 |
4 |
3 |
2 |
1 |
| ||||
2.重视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进步的积极体验,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
5 |
4 |
3 |
2 |
1 |
| |||||
3.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
5 |
4 |
3 |
2 |
1 |
| |||||
4.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
5 |
4 |
3 |
2 |
1 |
| |||||
合 计 |
| ||||||||||
注:1、教学目标中的2和3项;教学素质中的3、4、5项可以针对实际自由调节。整体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