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中国文化史部分试题赏析

中国文化史部分试题赏析

2009年04月15日 07:00:24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771


 

第一章历届考题

 

1、( D ) 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族长权威的萎缩 (B)族长权威的扩张 (C)财产公有制强化 (D)私有财产制萌芽                          【93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的形态,多是以一大型房舍为主体,其它小屋则以此大屋为中心分布,而且数量不多,说明当时公共事务的重要性,为公有制的社会。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中的小型建筑越来越多,代表公共事务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公有制已逐渐转型为私有财产制。

 

2、( D ) 老师介绍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91指定科目考试】

 

3、( C ) 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叙述,何者适当? (A)先秦诸文明普遍使用青铜器,可以推断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单一文明中心向外扩张的过程 (B)孔子说:「在礼,不在鼎。」说明青铜器是实用的工具,而且是不分阶层、普遍使用的器具 (C)由于华北未曾出现青铜面具与人像,可以推论三星堆文明与黄河古文明间,属于多元发展关系 (D)殷商时期,青铜器已经取代木制、石制器具,大量使用在农业的生产上 【89日大(社)】

解析:(A)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B)不是实用工具,是珍贵的器具;(D)商代的青铜器仍是珍贵的器具,以礼器为多,没有用在农业。

 

4、( B ) 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历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考古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运用那类发掘到的数据,作为分期的标准? (A)发掘出的人类遗骸 (B)人类使用的工具 (C)遗址中动植物残留 (D)遗址周边的环境                      【87推甄】

 

6、(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具有下列那些特征? (A)牛耕普遍使用 (B)青铜器花纹繁复 (C)制陶技术发达 (D)家畜尚未饲养 (E)已经出现文字       【86日大(社)】

解析:(A)战国时代;(B)商周时代。

 

7、( D ) 中国文化发展到殷商时代已经粲然可观,我国许多习俗如祭祖等都可上溯到这个时代。但历史学家如何去了解商代文化呢?对于数据取材方面,四位同学有如下的不同意见。请问:其中何者较为妥当?甲说:「对为数颇为可观的甲骨文加以研究,就可以对商代的社会及文化有相当完整深入的认识。」乙说:「甲骨文都是关于占卜的记载,数量虽然不少,能提供的数据却有限,还要利用其它数据。」丙说:「除甲骨文之外,还需要利用金文,也就是铜器上所刻的文字,这样就可以有完整的了解。」丁说:「除甲骨文、金文等地下资料之外,其它后人所撰述的文献资料也必须参考,不可以忽视。」 (A)甲 (B)丙 (C)乙、丙 (D)乙、丁            【85日大(社)】

 

8、( E )   下列何者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内容? (A)村落已形成,并开始了农业的生活 (B)已知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C)遗址分布很广,以黄河流域最普遍 (D)住的房屋以「半地穴」式为多 (E)主要的农作物是黍、麦               【84日大(社)】

解析:(E)殷商才出现麦作。

 

9、( )       考古学家说:「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有:河南的仰韶文化;山东和江苏北部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内蒙古东北地区的新乐文化;浙江北部的河姆渡文化;台湾北部的大坌坑文化。」我们根据这个数据,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最初的情况是 (A)这五个地方有农业,有陶器,种植同样的作物,饲养同样的牲畜 (B)仰韶、是中心,向东发展至北辛─大汶口,再向南至河姆渡、大坌坑;另一向北发展而成新乐文化 (C)不同文化各自发展,呈现多元面貌 (D)各文化因地区的不同,文化内容如作物、牲畜等也有不同 (E)仰韶、新乐在西,北辛─大汶口、河姆渡及大坌坑在东,反映出上古东西对立的态势  【84日大(社)】

解析:山东史前考古的发展主线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新乐文化主要遗址在辽宁省沈阳附近;(A)不同的水候与地理状况会有不同的产物;(B)中国文化的起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向四周扩散已是被弃的旧说;(E)东西二元对立的说法已被放弃,中国文化的起源现在一般学者大都同意是分区发展。

 

10、( D ) 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里的人群,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A)他们食用的谷粮取自耕作,食用的肉类则有赖狩猎始能获得 (B)由于他们没有贮水的器具,所以他们的居所紧邻水源 (C)居民彼此间的经济能力并无差异,社会地位亦皆相等 (D)他们有人专事农耕,也有人专事工具的制造                            【81日大(社)】

解析:(A)已知畜牧;(B)有陶器贮水;(C)有贫富分化与族长的社会阶级。

 

11、( BCDE )      考古家发现了一座史前遗址,根据下列那些遗迹遗物,可以判定它是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 (A)猿人的头盖骨 (B)石杵、石臼、石锄 (C)陶器的碎片 (D)房屋的基址 (E)稻米、小米种籽                                    【80日大(社)】

 

12、( CDE )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不同于旧石器时代者,主要在于 (A)懂得缝制衣服 (B)已有宗教观念,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 (C)发明农业,减少对自然食物的依赖 (D)饲养家畜,稳定肉食来源 (E)制作陶器                      【80夜大(社)】

解析:(B)旧石器时代已有信仰未来的观念。

 

13、( ABCE )      以下有关文化起源的说法,那些说法已经被现代一般学者放弃? (A)西来说:中国文化源于西南亚 (B)东西二元对立说 (C)由中原文化核心区向四周扩散 (D)分区发展说:除中原地区、长江下游以外,各地都具备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 (E)南来说:中国文化源于印度、缅甸                          【79夜大(社)】

 

 

第二章历届考题

 

1、( C ) 根据史书记载,南北朝初期,某族的居地是:「东接中国,西通西域,长数千里,各有酋帅,部落分地,不相统摄。」这地是指那一族? (A)匈奴 (B)羯 (C)羌 (D)鲜卑

                【90推甄】

解析:(C)由题干中「东接中国,西通西域」可知是西羌。

 

2、( ABCE ) 以下有关中国文化起源的说法,那些已经被现代一般学者所放弃? (A)西来说:中国文化源于西南亚 (B)东西二元对立说 (C)中原文化核心区向四周扩散 (D)分区发展说:除中原地区、长江下游以外,各地都具备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 (E)南来说:中国文化源于印度、缅甸

                    【76夜大(社)】

 

 

第三章历届考题

 

1、( ABCD )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资料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何者较为合理? (A)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B)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C)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D)二人所处社会的结构不同,二说都有其当代的合理性 (E)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93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由数据一可看出柳宗元认同秦始皇建立帝国,并以郡县取代封建的作法,虽然秦始皇是为了维持嬴姓政权万世不衰,但却也使天下人得到好处,故(A)可选;柳宗元为唐代人,他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跋扈,中央政府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黄宗羲则为晚明时人,当时宰相制度已废除,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批评皇帝制度是为满足君王「一己之私」,政事的处理完全依凭皇帝一人的意见与好恶。两人虽均对皇帝制度发表意见,但立论却完全不同,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因而有不同的见解与主张,不能说谁是谁非,故(B)(C)(D)皆可选,而(E)不选。

 

2、中国历史上,有关户口制度的规范均出于政策的考虑,例如甲时期中规定:祖父母、父母若在时,子孙不得析户分产别籍异财,但也不许亲等疏远者冒为同户。乙时期却因人民「故意析产分家」而一再强调:祖父母、父母若在,子孙不得分户析财。丙时期中却处罚同一户籍内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户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排列甲、乙、丙三个时期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
2.在10个字之内说明乙时期人民「故意析产分家」的动机为何?

        【93指定科目考试】

答案:1.丙→甲→乙。2.逃避赋役。(注:写赋税者为错误解答。)

解析:1.由题干中甲时期规定「子孙不得析户分产别籍异财」,可知甲时期为唐代;由乙时期「人民『故意析产分家』」,可知乙时期宋代;由丙时期「处罚同一户籍内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户者」,可知丙时期为商鞅变法时,故甲乙丙三时期的先后顺序为丙→甲→乙。2.宋代规定,单丁、女户(家中无男子)者,可以不必服劳役,因此宋代常有人民故意析产分家,以逃避赋役的情形。

 

3、( A )   一位大臣向皇帝建议降低赋税,指出这项税法实施之初,一匹绢合四千钱,所以,税额万钱的人家只要缴纳绢二匹半;现在一匹绢合八百钱,这户人家竟要缴纳十二匹绢。根据该大臣的说法,这是关于那个税法的讨论? (A)唐代两税法 (B)唐代租庸调法 (C)明代一条鞭法 (D)宋代青苗法

                【92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A)两税法是以「钱」来纳税,且在夏秋两季缴纳,故会使物贱钱贵,因此使一匹绢的钱越来越便宜,相对的,人民就要卖更多的绢,才足够钱纳税。

 

4、( C )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那一场事件? (A)西晋五胡乱华 (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亡于女真 (D)清末八国联军

                【92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由题干中「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可知此国家中央集权太甚,造成强干弱枝的现象,强调中央集权,裁汰地方武力,以避免对中央形成威胁,但是结果却造成「外寇凭凌」,导致外族入侵而无力抵御。西晋时晋武帝鉴于曹魏未行封建以致王室孤立,因而大封子弟为王,造成诸侯王势力强大;中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也势力大增,渐不受中央控制;而清末时由于太平天国、捻乱、回变等动乱频繁,中央无力讨伐,多仰赖地方乡勇团练如湘军、淮军平定,因此西晋、中唐及清末的中央权力并不强大,北宋则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地方武力无力抵御女真的入侵,致使北宋亡国,故答案为(C)

 

5、( D ) 有一本书表列了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下表:

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92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表中的工人和商人已占总人口的40%。明代时商人可以捐官,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造成商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经商人数激增。明代江南地区为了应付海外西、葡、荷贸易的需要,所以工业发达,工人人数也大量增加。

 

6、( B ) 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那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92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成为专制独裁的君主;孟子具有「民贵君轻」的思想,(B)即是这思想的呈现,因此这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的不满。

 

7、( C )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如下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请问其所指的制度为何?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八旗制度

                【91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C)「万历」和「嘉靖」是明神宗和明世宗的年号,张居正是明神宗时代的首辅,而明代是实施内阁制。

 

8、( A )   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这句话,我们应有何理解﹖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91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由题干中「举秀才」、「察孝廉」等字词,可知其为察举制度,两汉的察举制度是当时士人出身的正途,除诏举外,地方可向朝廷荐举人才,东汉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二人,至后期渐浮滥,有营私请托的现象,所举之才多名实不符,曹魏时以九品官人法取代。

 

9、( A )   从某个时期开始,确立选举制度,地方士人可以期待经由正式的机构、确定的思想与定期的选拔方式进入政府,成为官员。请问「某个时期」是指那一个朝代? (A)西汉 (B)曹魏 (C)唐 (D)宋

                【91学科能力测验】

 

10、( A ) 在十六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的相关问题。」请问这段文字最可能是作者对下列那一种制度的描述? (A)科举考试 (B)官僚体系 (C)社会组织 (D)律令刑狱

                【91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十六世纪中期是明代中叶,明代的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要考取秀才,才能入官学就读,或到省城参加乡试。

 

11、( C )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

                【91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C)明代废宰相,以殿阁大学士来为皇帝襄理文墨,备顾问,后来并可以参机务,因此有内阁之名。

 

12、( B ) 在一份与户籍登录有关的古文书记载:「户主余善意,年二十二岁,……拥有二十亩永业田,二十八亩已授,七亩口分田,总计应授田一顷六十一亩,一亩居住园宅,一顷三十三亩未授,……」请问这份文书反映的制度为何? (A)王莽的王田制度 (B)唐代的均田制 (C)北宋的青苗法 (D)明代的一条鞭法

                【91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B)「永业田」、「口分田」是唐代实施均田制时,政府授田给人民的名称。

 

13、( C ) 中国历史上有种赋税制度,农民缴纳的赋税与他拥有的财产没有必然关系,而是有一定的数额。原先,农民是分到多少田,缴多少赋税,后来他们已经分不到田,或分田很少,但仍要缴同样的赋税。如此一来,这个制度就很难再实施下去,而必须改变。请你想一想,当时的政府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革? (A)恢复封建体制,实施井田制度 (B)鼓励开垦荒地,实施均田制度 (C)改变征税方法,依据资产计算 (D)简化农民赋役,并为一条征收

                【89推甄】

解析:「原先……」的部分是指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后来……」的部分是指两税法。

 

14、( C ) 军事部门是国家维持内部秩序与外部安全的重要凭借。下列有关中国军事史的叙述,何者适当? (A)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描述的是以步兵为主的近距离战斗场面 (B)秦国征服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秦国军队是以强大的骑兵为其主力 (C)汉、唐帝国以农民作为军人的主要来源,宋代以后则多以募兵、世兵和部族兵为主 (D)明太祖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粮。」显示明代与汉唐同样采取发农为兵的办法

                【89日大(社)】

解析:(A)描述的是车战;(B)战国以后军队的主力是步兵;(C)汉行征兵和募兵,唐行府兵皆以农民作为兵源,宋行募兵,明行世兵,清初是部族兵;(D)明行世兵是发兵为农。

 

15、( B ) 丁某要去当兵,他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同时也买了一些衣服,又准备行粮等必需物品。请问这是那一时代的情形? (A)汉武帝的募兵制 (B)唐代的府兵制 (C)宋王安石的保甲法 (D)明代的卫所制

                【79日大(社)】

解析:(B)府兵制规定人民要自费当兵,故要自己买武器、备行粮。

 

16、( C ) 宋代的地方制度,分为三级,为 (A)路府、州军监、县 (B)路府州、军监、县 (C)路、府州军监、县 (D)路府、州军、监县 (E)路府州、军、监县

                【73日大(社)】

解析:宋的地方制度是:

 

17、( A ) 宋代各级地方长官,其产生的方式 (A)皆为朝臣兼领,非正官 (B)皆非差遣之官 (C)皆由皇帝亲自策问后派任,此后不再兼朝臣 (D)皆兼都督或将军衔号,故宋代地方政制,军民不分 (E)皆权大位重,足以抗命中央

                【70日大(社)】

解析:(A)宋代的地方长官,就其性质而言,是中央官兼任,非专职地方官。

 

18、( A ) 隋代的府兵虽承自北周,但两代的府兵制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的差异在 (A)北周的府兵由军人自相统率,不编户籍,隋的府兵则悉属州县、兵民合一 (B)北周府兵皆为胡人,隋的府兵皆为汉人 (C)北周的府兵只管戍边,隋的府兵只戍卫京师 (D)北周的府兵将卒皆世袭,隋的府兵则皆不世袭 (E)北周的府兵仍从事农耕,隋的府兵则否

                【69日大(社)】

解析:(A)隋文帝废军籍制度,军人回归民籍,故隋是由州县统辖,是兵民合籍,而北周的府兵仍沿袭西魏,户籍隶属军府,故由军人统率,不编入民籍。

 

 

第四章历届考题

 

1( C )      一位思想家指责世人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而就没有了是非;又认为人心是自私的,人若不自私,岂不就是无心了吗?这位思想家最可能属于那一个学派? (A)朱熹学派 (B)东林学派 (C)阳明学派 (D)公羊学派

                【93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此即为李贽的「是非无定论」,主张人人皆有独力思考的权利,强调个人价值,认为私心证明个人的存在,是晚明的心学的代表思想家之一。王阳明的心学针对程朱理学之弊,挣脱外在良知等道德规范的僵化,回归人的本心,使之成为内在的需求,心学的后人提出以自然人性论取代性善论,主张讲利、重情、从欲,从人心出发作思考,对于晚明的思想解放有相当影响。

 

2、( A )   有位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请问「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的,最可能是那一家的想法? (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

                【92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A)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节用」、「非乐」,不只是实践主义者,且具有高度的宗教热忱与救世精神。

 

3、( D ) 一位学者主张:「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关于这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何者较为适当? (A)这是汉代今文经学,主张以微言大义,诠释原始儒学的精义 (B)这是唐人编纂五经正义的宗旨,以恢复两汉以来的经学传统 (C)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主张直指本心,振兴原始儒学的精神 (D)这是清代经学考据,主张通过经典考据,还原原始儒学真相

                【92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题目中所引述之话为清朝学者戴震所说,意思是说以考证的方式还原六经、孔、孟,亦即儒家学说之真意。此乃明末清初以来,学者对于宋明理学讲求心性,最后流于空疏狂妄,对社会人心无所俾益,甚或导致国破家亡的反思。

 

4、( C ) 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因男女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故事以双方殉情作结。这部书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故事提到男女间社会地位悬殊,应系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 (B)故事提到妇女入学读书,应系自由开放的盛唐社会之反映 (C)故事提到书院制度,说明这个故事最早可能是发生在宋代 (D)故事强调女性自主,该故事可能出现在受西方影响的民初

                【92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题干中的男女因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无法结为夫妻,最后双双殉情,符合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但六朝时尚未出现书院,故不会有「进入书院读书」的情形,所以(A)不选;而虽然唐代时已出现书院,但此时书院为收藏图书之用,五代时书院才成为私人讲学场所,故(B)也不选;这名女子虽可入书院读书,但却必须女扮男装,不符合民初女子受教育的情形,故(D)不选。书院制度盛行于宋代,且宋代由于受理学影响,妇女须严格遵守礼节,不得随意抛头露面,若想要入书院读书,只有改扮男装才有可能,故答案为(C)。

 

5( D )      四位学生讨论到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分与地位,什么身分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刚好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请问下列那一项与四种思想吻合?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91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甲:道家重视顺应自然;乙:儒家注重「正名」的政治主张;丙:墨家主张缩衣节食;丁:法家重视「法」。

 

6( B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国、印度、希腊及犹太四大文明在哲学上有重大的发展,其影响至今不变。这些影响可分为:甲、参悟生死问题;乙、确认神人关系;丙、探索人的理性;丁、安排人伦秩序。请问上述四大文明的影响分别为何? (A)中国:甲;印度:乙;希腊:丁;犹太:丙 (B)中国:丁;印度:甲;希腊:丙;犹太:乙 (C)中国:丙;印度:丁;希腊:甲;犹太:乙 (D)中国:乙;印度:丙;希腊:丁;犹太:甲

                【91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甲:印度哲学受婆罗门教和佛教影响很深,以参悟生死问题为研究的主题;乙:犹太哲学受犹太教影响,以一神的耶和华神为人生的依归;丙:希腊哲学从泰利斯到「希腊三哲人」,皆在探索人的理性;丁:中国哲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重视「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制」的人伦秩序。

 

7( ADE )      请阅读下列三段数据,然后选出正确的选项:

资料一:「清之休宁(指戴震),可比明之姚江(指王守仁),姚江出而举天下皆姚江学,即有他派,附庸而已。休宁亦然,干嘉间,休宁以外之学术,皆附庸也。」

资料二:「三百年的学术也不过是文字的学术,三百年的光明也只不过故纸堆的火焰而已。」

资料三:「干嘉学派以研究儒家经典为中心,广泛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在古文字学、史学、地理学、目录学、校勘学等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风,开创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时代。」 (A)这三段资料都与清代干嘉学派有关 (B)数据一、数据三与干嘉学术有关,资料二与之无关 (C)这三段资料都是研究清代干嘉学术的原始史料 (D)资料二批评的重点是认为干嘉学术无益于国计民生 (E)数据二与数据三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干嘉学派,所以有不同的结论

                【91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A)资料一中的「戴震」是干嘉学派皖派的代表,资料二的「文字学术」正是指干嘉学派的考证学;(C)原始资料应是由当事人或当代留下来的史料,而题干的三段资料并不明显;(E)资料二是由经世致用的观点;资料三是由考证学的观点。

 

8( B )      史书中描述一位学者,说他:「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经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把历经秦朝焚书的摧残、汉儒支离的解释、魏晋时期的忽视,而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加以整理,使圣贤的义理焕然大明,各得其所。」这位学者是谁? (A)周敦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90日大(社)】

解析:(B)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信古人」、「读古书」为格物致知的方法,很重视读古书。陆九渊和王守仁反对读书,认为吾心即理,不需要读书。

 

9( C )      文天祥,进士出身,官至右丞相,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他这种气节,反映当时社会的何种思想? (A)玄学 (B)佛学 (C)理学 (D)史学

                【84推甄】

 

10、关于读书与求学的问题,中国学术史上有一位学者认为:只要心地正直,作为善良,虽不识字,也有读书的功效,反之,心地不正直,作为不善良,读书虽多,用得不好,却会增加罪恶。另一位同一学派的学者也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的心全是天理而没有搀杂人欲,并不是因他无所不知。所以,只是从知识与才能上学圣人,只知道钻研书本,考索名物,比拟形迹,结果是知识愈广,人欲愈滋,才能愈多,天理愈蔽,请问:

(1)这是那一学派的观点?

(2)这派学者的这种观点是反对那一学派的主张?

(3)从学术思想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两派的长期争论后来出现怎样的归趋?导致了怎样的新学风?

     【84日大(社)】

答案:(1)陆王学派。

(2)程朱学派。

(3)?必然要归结于经典,原始涵义的探究。?导致考据之学兴起。

 

11 )           韩愈可以说是唐代学术文化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人物,历史地位很重要,他的思想与主张反映文化史上怎样的转变? (A)从经书的整理注疏到佛典的翻译与阐释 (B)从重视佛教的生命观念到强调佛教的社会责任 (C)从佛教思想的流行到确立儒家道统 (D)从重视诗、词到强调古文 (E)从重视文章的形式华美到强调文章的内容丰实

                    【81日大(社)】

解析(A)韩愈反佛,不可能从事佛典的翻译和阐释;(B)从重视生命的解脱到强调社会责任;(D)(E)从重视骈文的唯美到强调古文的文以载道。

 

12 C )      宋明学术以理学为主流,清代则考据学大盛,理学与考据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A)理学大多空谈,考据注重实证,两者大为不同,清代考据学的兴起完全是对空谈的反动 (B)理学着重修心养性,考据则是对古籍的研究,两者并无关系 (C)宋明理学的各派互相争辩,往往会追究到经典的涵义,于是研究古籍的考据学遂告兴起 (D)理学是儒学的一支,考据学也是儒学的一支,只是一重义理,一重考据,并无不同

                【80日大(社)】

 

13、(B ) 史书记载一个时代的风气,有如下的一段文字:「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贰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所指的是 (A)东汉 (B)西晋 (C)五代 (D)南宋 (E)晚明

                【79夜大(社)】

解析: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十一,指魏晋南北朝时代鄙弃世俗之事不问,专务玄理空谈。而从文中「六经」一词知所述时代之前以诗、书、易、礼、乐、春秋为治学标准,而经学至唐初为官学者已有九经,文宗时刻石经于长安太学者已有十二,即至南宋光宗时十三经之名与内容正式确定,因此时间必在唐之前,而汉自武帝后尊儒立经,学者无不以通经致用为致士之途。因此不可能「黜六经」,故史书所载时间最可能为晋。

 

14、( D ) 周人「天命靡常」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A)文王盛德的感召 (B)祭祀鬼神的体验 (C)历法知识的进步 (D)历史经验的领悟 (E)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78日大(社)】

解析(D)周人对商人覆亡原因的思考。

 

15、(BCD ) 宋明理学是我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下列叙述那些为事实? (A)理学与道学是宋代思想界的两大主流 (B)宋代理学特重心性的探讨,其兴起系受当时社会的需要与佛教、道教的影响 (C)朱熹以后,四书取代了五经的地位 (D)宋代以后,儒学大为盛行,此与宋儒推动社会事业有关 (E)「陆王学派」是指陆象山与王安石一系的思想家

                    【78日大(社)】

解析(A)理学就是道学,是宋代思想唯一主流。

 

 

第五章历届考题

 

1、( C ) 一本中国史学名著的自序中提及该书的章节内容:「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请问这本书为何﹖ (A)史记 (B)史通 (C)通典 (D)资治通鉴

                【91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史记是通史,史通是讨论史学体例,资治通鉴是编年史,通典是记述历代制度沿革。题目中所叙述皆为制度沿革,故选择答案(C)

 

2、( B ) 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 (B)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 (C)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 (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91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B)此为「二重证据法」,必须纸上史料与地下史料相对证。

 

3、( D )   资料一:1928年,傅斯年先生在谈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时,指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资料二: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研究古代社会的学者,谈到历史家在历史写作中的角色时,说:「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

对于这两段数据,我们应如何理解? (A)资料一对史学表现乐观精神,资料二则透露悲观心理 (B)资料一的重点是史料,数据二的重点是史家,彼此并无关联 (C)两段资料都否定历史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D)两位学者都受到近代欧洲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

                【91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A)皆表现乐观精神;(B)重点皆在史料;(C)皆肯定;(D)傅斯年的名言「史学即史料学」,主要意指历史学必须建立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资料二的主张亦指此一意涵,这都是受到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

 

4、( CDE ) 请先阅读下列数据,然后回答问题:数据一,见于北宋的笔记小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资料二,见于南宋的诗集:「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请问:这两条数据可以说明怎样的情况? (A)宋代士人重视历史,史学很盛,资料描述了宋代书院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形 (B)北宋理学兴盛,理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成为人们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 (C)宋代庶民生活之中,说书受到人们喜爱,而讲史又是说书中的重要部分 (D)宋人喜欢三国历史,对于三国人物的看法,并不以成败论英雄 (E)宋人听说书时,对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相关故事也十分有兴趣

                    【91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资料一、二是宋代庶民喜欢听「说话」的情形。

 

5、( D ) 宋代「由于」生产增加,经济繁荣,「以致」产生了一种和唐代不同的文化。在这段叙述里,从「由于」到「以致」中间,需加入那一个选项,才能使其因果关系更为合理? (A)君主权力扩张,相权萎缩 (B)重文轻武,理学盛行 (C)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D)城市兴起,生活多样化

                【90日大(社)】

解析:(D)宋代由于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富裕,成为民间文学作品的读者。

 

6、( C ) 公元1910年左右,陕西临潼地方的农民挖井取水,不数日,井水竟然枯竭。农民查看究竟时,发现井壁有一个真人大小的「怪物」,认为就是此物作祟,以致水源枯竭。于是把它吊出井外,曝晒数日后打碎。这段叙述应如何理解最为适当? (A)中国社会一直流传许多鬼怪故事,到二十世纪初仍相当盛行,尤其是在华北一带。这是其中的一例 (B)此故事反映二十世纪初华北地区大旱,农民必须打井取水,但因技术落后,只有怪罪于「怪物」 (C)当时的农民已经发现了「秦俑」,但不知其来历,又未探索其究竟,更不了解它的价值 (D)举世瞩目的「秦俑」在此时已正式发现,并公诸于世,开启了二十世纪最重要考古发现的序幕

                【90推甄】

解析题干是陈述「秦俑」刚被发现的情景。

 

7、( )       今天我们已知:仰韶与龙山两个文化不是东西对立、同时并存,而是仰韶文化早,龙山文化晚;其后有二里头文化,接着又有郑州、安阳的商文化。请问:这些「文化」的前后次序是怎样订定出来的? (A)古人离此阶段较近,可依据古书的记载,相信古人的传说 (B)根据考古遗址中的文字,依其数量多少与精粗,辨别先后 (C)可检视遗址中的器物,陶器较铜器早,粗糙者较精细者早 (D)利用先进的科学方法,例如根据放射性半衰期来测定年代 (E)发现粟类、半穴居者早;发现水稻、住宅是干栏式者较晚

                    【90日大(社)】

解析:(C)(D)利用堆积层的上、下层顺序,器物的粗精及科学方法来判断;(E)小米文化和稻米文化是同时并存的,无法分出早晚。

 

8、( )       某部章回小说里有一段文字:「西门庆先把盏让坐次,刘、薛二内相再三逊让道:『还有列位大人!』周守备道:『二位老太监齿德俱尊。常言三岁内宦,居于王公之上,这个自然首坐,何消泛讲。』彼此逊让了一回。薛内相道:『刘哥,既是列位不首,难为东家,咱坐了罢。』」这段文字应是出自那一部书?反映那一个时代的背景? (A)金瓶梅 (B)红楼梦 (C)宋代 (D)明代 (E)清代

                    【90日大(社)】

解析:(A)题干内的文字很浅白,是属于民间文学(俗文学)的文字,又「西门庆」是金瓶梅书内的主角;(B)是属于文人小说,书内的文字会较文言、较艰深。又从内文可知当时宦官地位颇为不低,以选项中的三个朝代而言,以明朝宦官势力最大。

 

9、( )       有一段文字说:「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矣。」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段文字? (A)这是一段关于科举制度实施情况的数据 (B)科举制度开始实施时,这种情形就已出现 (C)这种情形的出现,应于印刷术发达有关 (D)夹袋册中皆为八股文的范本,应不早于明代 (E)夹袋册利于普及知识,这段数据肯定书坊的贡献

                    【90日大(社)】

解析:(D)宋代科举考试竞争激烈,早有夹袋册了;(E)夹袋册高价竞售,应是不利于知识普及。

 

10、( )     下列两段数据取自汉书,请仔细阅读,然后选出妥善的解释:
一、食货志记载晁错之言:「神农之教曰:『城高十仞,护城池宽百步,军队百万人,而缺粮食,不能守也。』」
二、艺文志记:「神农二十篇。」班固注曰:「六国时,因不满农业荒废,诸子为强调农事之重要,才托之神农。」 (A)晁错所引「神农之教」就是神农二十篇,可视为是研究神农时代的原始史料 (B)班固肯定神农学说,认为能反映远古思想,故食货志艺文志均有记录 (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中的描述,与神农时代的实际情景相去甚远,并不可信 (D)刘向怀疑神农二十篇出于李悝或商鞅的学派之手,班固同意这样的说法 (E)晁错是农家学者,才宣扬神农思想;而班固重视法家学说,故特别强调农业生产

                    【90日大(社)】

解析:(A)神农氏时代并无城市,不可能有「城高十仞,护城池宽百步」;(B)有记录并不代表肯定;(D)资料二班固注曰:「……,才托之神农。」可知班固是同意刘向的说法;(E)晁错非农家学者,班固也非只重视法家学说。

 

11、( D ) 有一部史书,其篇目包含:开国规模、燕王起兵、土木之变、大礼议等。请问这部史书的体裁应为何? (A)纪传体 (B)编年体 (C)政书体 (D)纪事本末体

                【90日大(社)】

解析:(D)题干的篇目是一件事一件事详叙其始末的记载,有如今天所说的专题,此为纪事本末体;(A)是记一人物一生的传记;(B)是按年代时间来记事;(C)是记政事为要。

 

12、( C ) 史记汉书是研究汉代的重要文献,而近年出土的大批简牍更是汉代的珍贵史料。某生想了解汉代历史的概要,他应如何着手最为适当? (A)直接研读史记汉书 (B)研读、考订出土的汉代简牍 (C)阅读史家综合文献和考古材料撰写的汉史著作 (D)摘录几段汉代文献史料,进行研讨、分析

                【87日大(社)】

解析(A)(B)(D)均作较深较广的介绍,某生只要概要的了解,所以不适当,而(C)是经过阐释后较清晰,易于了解。

 

13、( B )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魏晋以后名家辈出。从风格上来判断,下列字帖应是何人的作品? (A)王羲之 (B)颜真卿 (C)赵孟俯 (D)董其昌

                【86日大(社)】

 

14、( C ) 司马迁撰史记,共有五种体裁。我们若想了解西周封建国家的兴衰,除了「表」外,主要应该查阅那一种? (A)本纪 (B)书 (C)世家 (D)列传

                【86日大(社)】

 

15、( D ) 有关中国绘画的演变,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初唐以前,以山水画为主;宋代以后,以人物画为主 (B)初唐以前,以人物画为主;盛唐以后,扩充到花鸟和竹石 (C)盛唐以后,以人物画为主;到了宋代,扩充到花鸟和竹石 (D)盛唐以后,以山水画为主;到了宋代,扩充到花鸟和竹石

                【86日大(社)】

解析绘画在初唐以前,仍以人物画为主流,此与佛像画的兴盛有关。进入盛唐,山水画卓然兴起,有金碧山水、破墨山水,至宋代扩充到花鸟、竹石。

 

16、( A ) 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中国历史上某一个时代的绘画特展,他向学生讲解:这一个时代,北方画家与南方画家先后争辉,他们常以写实的风格表达自然内在的气韵,而藉景写意的画风也正在兴起,人物画的潮流虽已衰退,佛教却从另一个方向影响绘画的意境。请问:其所展出的是那一个时代的画作? (A)宋 (B)元 (C)明 (D)清

                【85日大(社)】

解析(A)北宋山水画呈现山川雄伟肃穆,南宋山水画细腻秀逸,先后争辉,而藉景写意的文人画也成引人注目的旁支;唐代以人物画为主流,到宋代是以山水画为主流,人物已渐从画面消逝或变小、变模糊了;南宋高僧的禅画极具特色,东传日本。

 

17、( A ) 中国史书常常记载一些特别的异象。例如:旧唐书:「(唐太宗)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又如宋史:「(宋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对于这两段记载应如何理解? (A)因古人民风淳朴,统治者制造一些神迹,以便于统治,阅读时应该加以判断 (B)龙是不存在的,第一段记载显然有错误,但有关宋太祖出生的记载,倒是事实 (C)中国修史制度至宋代以后已经大备,所有正史的记载均为可信 (D)我们应该相信一位伟大人物的出生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异象

                【85日大(社)】

解析:「正史」所记载的内容,并不完全是真实的,是需要仔细判断的。

 

18、关于读书与求学的问题,中国学术史上有一位学者认为:只要心地正直,作为善良,虽不识字,也有读书的功效,反之,心地不正直,作为不善良,读书虽多,用得不好,却会增加罪恶。另一位同一学派的学者也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的心全是天理而没有搀杂人欲,并不是因他无所不知。所以,只是从知识与才能上学圣人,只知道钻研书本,考索名物,比拟形迹,结果是知识愈广,人欲愈滋,才能愈多,天理愈蔽,请问:

(1)这是那一学派的观点?

(2)这派学者的这种观点是反对那一学派的主张?

(3)从学术思想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两派的长期争论后来出现怎样的归趋?导致了怎样的新学风?

     【84日大(社)】

答案:(1)陆王学派。

(2)程朱学派。

(3)?必然要归结于经典,原始涵义的探究。?导致考据之学兴起。

 

19、( B ) 对各家史书体例、笔法评断得失优劣,为中国史学特色之一。下列何者可为代表??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赵翼──廿二史札记?顾炎武──曰知录?章学诚──文史通义 (A)?? (B)?? (C)?? (D)??

                【84推甄】

解析:?是典章制度史;??是历史考证学。

 

人不淫我妻」,不要伤风败俗,只图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

20、( BDE ) 梁启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轻贱的工具),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这一段话的意思包括 (A)肯定传统史学的价值与意义,认为应该加以发扬光大 (B)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 (C)赞同道德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 (D)作史者应裁抑主观而忠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之为手段 (E)认为传统史学有严重的缺点,应该加以改革

                    【84日大(社)】

解析:(A)出自梁启超之中国历史研究法,梁氏以为中国人治学问,常搀以他项目的,不愿为纯客观之研究。在史学方面最为梁氏所深恶痛绝的就是「是非褒贬」,通常我们都以春秋为中国史学之源,但梁氏却以为遵照孔子着春秋的精神着史,是中国史学最错误的史观,因会产生主观、先念,造成史实的混乱。

21、( B ) 有关中国绘画的叙述,何者不正确? (A)顾恺之可说是魏晋画家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 (B)唐代的绘画以山水为主,吴道子的成就是最高表现 (C)赵孟俯是元代重要画家,鹊华秋色为其代表作 (D)董其昌是明代重要画家,提倡南北分宗之说

                【83夜大(社)】

解析:(B)是以人物画为主。

 

21、( D ) 几个朋友结伴到市区闲逛,走过一处路边的空地,挤进人群看艺人表演杂耍;随后他们走进一家茶肆,一边喝茶一边听歌女唱歌;喝完茶后,他们又去逛瓦子,在一处勾栏前听说话人讲文士和僧人彼此嘲谑的故事。请问这一城市可能是 (A)东汉的洛阳 (B)东晋的建康 (C)唐代的长安 (D)南宋的临安。

                【81夜大(社)】

解析关键词:「瓦子」、「勾栏」,这是宋才有。

 

22、( ABC ) 若以中国宋代的绘画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一对照,应可看出中西传统绘画的不同特点在于 (A)中国重线条,西方重光影 (B)中国重神韵,西方重写实 (C)中国重水墨,西方重油彩 (D)中国重人物,西方重山水 (E)中国重精神,西方重技法

                    【81夜大(社)】

解析(D)中国重山水,西方重人物;(E)西洋也重精神,如文艺复兴时期重视画面人物的神韵。

 

23、( D ) 「求快活时非快活,得便宜处失便宜。说起那酒色财气四字中,总到不得那色字利害,眼是情媒,心为欲种,起手时,牵肠挂肚,过去后,丧魄销魂。」从内容与风格可以分析这段文字应见于 (A)六朝骈文 (B)唐宋古文 (C)明清小品 (D)明代话本

                【80夜大(社)】

解析语出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前言,是劝人「我不淫人妇,

 

24、( C ) 下图的书法,依其用笔、结字所呈现的精神风貌,可知出于何人之手?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赵孟俯 (E)董其昌

                【79夜大(社)】

 

25( C ) 如果想要从小说中,对晚明社会上的重商风气有所认识了解,可以参读的书是 (A)金瓶梅 (B)聊斋志异 (C)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D)施公案

                79日大()

解析(C)二拍的内容常强调「经商是善业非贱流」的思想。

 

26、( E ) 干嘉时代,考证学最盛,其与以前的史学之最大不同,是考证学不强调 (A)版本真伪 (B)史实正误 (C)年代先后 (D)章句训诂 (E)道德判断

                【77夜大(社)】

27、( ABDE )     在下列各项叙述中,那些是正确的? (A)史记是第一部有组织、有系统的中国通史 (B)史通是一部辨据明锐、极富批评性的史学名著 (C)正史中的晋书隋书南史北史都出于官修 (D)资治通鉴是一部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编年体史书 (E)清干、嘉之世史家辈出,其中崔述考信录、章学诚文史通义均为史学名著

                    【73日大(社)】

解析:(C)南史北史是私修。

 

28( C ) 中国的文学自何时才脱离教化或学术的发挥而以纯文学的姿态出现? (A)春秋战国时代 (B)秦汉时代 (C)汉魏以后 (D)隋唐以后 (E)宋明以后

                【66日大(社)】

 

 

第六章历届考题

 

1、( )       甘肃的漠地发现了一个长方形木牌,牌上以潦草的楷体书写着:「仙师敕令:贵龙星镇定空炁安」。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这块木牌? (A)这是道教的说法,仙师是指张天师 (B)这是道家的说法,仙师指的是老子 (C)这是晋代戍边将士携带的道士符箓 (D)这是唐代僧侣天竺取经携回的佛书 (E)这是元末白莲教起事时动员的令牌

                    【94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题干说「木牌写着『仙师敕令:贵龙星镇定空炁安』」,是兴盛于魏晋时期的道教以符醮求神的一种仪式,道教强调「成仙」,故会有类似「仙师」、「仙人」的称号,是判断此为道教说法,选项(A)(C)为是。选项(B)(D)则可用删去法去除。至于选项(E),白莲教信仰为弥勒佛,属秘密会社而非道教信仰,故(E)不选。

 

2、( BDE ) 一位清代学者指出:「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变局也。」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个说法? (A)以「地气」流动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有违科学精神,此说不足采信 (B)「地气」是当时人对政治形势变动的一种看法,此说内容值得参考 (C)「地气」是指农业生产的能力,「西北转东北」是指其变动的方向 (D)「开元、天宝间」的变局,安史集团攻击长安可视为一项重要指标 (E)唐以后首都从长安东移开封,再北移北京,可以说明地气流动之说    【92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古人十分相信气论,并以「地气」解释政治情势的变动,一朝的首都可说是地气最旺的地方,代表此地地灵人杰,方能成为帝王之都,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地气之说并无科学依据,但却反映出古人观察政治形势变化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古人的这番说法,研究古代政治情势的变迁,故(B)可选;由题干中「唐开元、天宝间……之变局」可得知其所指为安史之乱,故(D)可选;唐代首都位于长安,宋代首都位于开封,明清首都位于北京,正符合从西北转向东北的形势,也直接说明了地气的流变,故(E)可选。

 

3、( A )   清康熙年间,陕西有位地方官王穆,在任内遇见一位西洋人,这位西洋人向他讲述了一些他闻所未闻之事。王穆因而写了一首赠大西洋进士的长诗。就其时代背景而论,这位「大西洋进士」很可能是一位 (A)传教士 (B)大学教授 (C)商人 (D)外交官  【89推甄】

                                                              

解析:康熙年间耶稣会传教士还在中国。

 

4、( C ) 有一位文人记载了从海商那里听到的见闻:「在大海上行船,如何辨识地理方位非常重要。水手们辨识方位,白天靠太阳,晚上靠星星,在看不到星辰的阴天则可以利用指南针。」这位文人最早应是那个时代的人? (A)唐代 (B)五代十国 (C)宋代 (D)元代  【89推甄】

                                                            

解析:(C)宋代罗盘已用在航海上。

 

5、( )       下列那些科技,中国本来领先西方,后来却迟滞不前,为西方所超越? (A)宋元的数学 (B)明代的炼钢技术 (C)明末的历法 (D)清初的火炮 (E)清末的舆地测量  【86日大(社)】

                                                             

解析:(C)元代郭守敬已根据回回历修正历法而作授时历,所以明末以前中国历法并未领先西方;(D)(E)本来就没有领先西方。

 

6、( BCE ) 生病去看中医师,都要把手伸在医师面前,医师根据脉象来谈病情。这是中医师诊断病情的重要方法,也是一大特色,关于「切脉」的历史,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切脉起源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因为有了奠定中医脉学基础的这一本书,后人才有所循 (B)切脉之法古已有之,有关的方法和理论,散见于各种典籍,王叔和加以总结,撰成脉经 (C)王叔和的脉经对于五脏六腑的病症和各种脉象间的关系,都有探讨,并作了分类 (D)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单凭脉象就知道病情,唐代孙思邈以来的着名医家,无不如此 (E)自古以来,中医诊病并不把切脉当作测知疾病的唯一方法,而是主张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全面诊断   【85日大(社)】

解析:从(B)可知(A)错误,从(E)可知(D)错误。

 

7、( A )   数学史学者说:「其所撰注,崇尚理证,务求明晰,未尝拘泥古法。中国算学得由经验的公式,为合理的研究,其人之功为多。」其人应是 (A)刘徽 (B)沈括 (C)秦九韶 (D)徐光启 【82日大(社)】                               

解析:(A)选项中,只有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

 

8、( D ) 在下列配对中,那一组与黄帝内经──天工开物属于同类? (A)世说新语──本草纲目 (B)海国图志──喻世明言 (C)几何原本──颜氏家训 (D)新修本草──营造法式 【80日大(社)】

解析:(D)黄帝内经是医药著作,新修本草也是;天工开物是科技著作,营造法式是建筑著作。

 

9、( A )   有一部医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医疗经验,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它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把自然界与人的生理现象密切联系起来;主张要顺应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才可使「苛疾不起」,否则就会「灾畜生」。它又认为人体的五脏也和五行一样,具有相互依存关系;某一器官害病,就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器官,这部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抱朴子 (D)神农本草经 (E)千金要方

【77夜大(社)】

 

10、( )     下列关于利玛窦的叙述,那些是正确的? (A)他是主张宗教改革的路德会传教士 (B)曾与徐光启合作完成几何原本的全译本 (C)把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最新的科学知识如哥白尼的地动说介绍到中国来 (D)绘制万国舆图,介绍世界地理 (E)他是天主教改革派耶稣会会士,来华主要目的是传教  【76夜大(社)】

解析:(A)耶稣会;(B)前半本;(C)传教士对最新科技知识的传授每多保留,且传入哥白尼的地动说,因有违教义也未作阐述。

 

11、( )      珠算的出现是我国数学的一项发展,下列叙述那些是正确的? (A)珠算的普遍使用与明代以降商业发达有关 (B)珠算代筹算而兴起,反映计算方法的由繁入简 (C)从筹算到珠算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能解决更多数学上的难题 (D)秦九韶、杨辉、李治、朱世杰都是珠算大家 (E)九章算术中有许多珠算的演算范例 【76夜大(社)】

解析:(C)珠算兴起,只便于计算而已,对数学上的难题解决方法有赖代数、几何等数学方法才得解决;(D)都是代数学家;(E)都是问题集的形式,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例题。

 

12、( B ) 世界上最早发明精密圆周率的数学家是 (A)德人阿托 (B)刘宋祖冲之 (C)宋人李治 (D)英人培根 (E)元人郭守敬 【68日大(社)】                   

 

 

第七章历届考题

 

1、( D ) 源自印度的佛教,教义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两大教派。当佛教传入中国,且经过「佛教中国化」之后,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是大乘教义。对于这个现象,以下解释何者较为合理? (A)印度佛教里大乘的势力较大,影响所及,使中国也接受大乘佛教 (B)大乘佛教流传于印度上层社会,传入中国后,才为中国君主接受 (C)小乘佛教讲求渡化个人,而大乘强调忠君,所以受中国君主欢迎 (D)大乘佛教的主张与中国士人理念较相合,所以中国选择大乘义理

                【93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重视原始经义的疏释,现实生活上趋于学术理论化,强调自我解脱,而大乘佛教(大众部佛教)着重佛陀的根本精神,期望能够普渡众生,大乘佛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较为契合,具有「大我」的精神,且着重根本精神,不拘泥于经义解释,故能与中国文化融合,隋唐以后出现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皆为中国化的大乘佛教。

 

2、( C ) 关羽死后,虽获人民祭祀,但一直局限在地方信仰。至宋代以后,逐渐发展为全国信仰,也获得官方的褒赠。对于宋代以后关羽信仰的普及,下列解释何者最为合理? (A)宋代以后的各朝代,要反抗异族统治,所以推崇关羽忠君爱国的立场 (B)宋代以后的各朝代因为外患频仍,重夷夏之防,所以都提倡关羽信仰 (C)除了官方提倡外,桃园结义的异姓结合符合明清移民风气渐盛的环境 (D)关羽是北方人,关公信仰的普及是中国文化由北而南发展的重要证明

                【93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关羽因为其讲义气,忠君爱国的情操,深获民间的爱戴,将之神格化,官方因为其忠义的形象,与儒家传统伦理美德相符,而大力推崇,关帝庙因此也在各地出现,其中泉州境内的通淮关岳庙,因为地处交通要道,移民至台湾、东南亚等外地的民众,为保路途平安,多会携带香火,故关公、妈祖、王爷等民间神明,在移民社会香火较为兴盛。此四选项中,(B)(D)与关公背景较无相关,故先排除;(A)虽推崇关羽忠君爱国,但官方提倡关公信仰并非为了反抗异族,而是为了忠于统治者,故不选;(C)尚提及异姓结义的原因,因为移民社会中,无论开荒拓垦或是经营商业,都需要朋友同伴的相互扶持及帮忙,讲信用重义气的关公自然也成为民众崇拜的对象。

 

3、( D ) 回族指居住在中国的回教徒所形成的族群,他们出现于唐代,其后人数渐增,居住地区相当分散。但是,回教经典可兰经却直到1930年代方才有汉文全译本,可见回教的宣教方式与佛教很不一样。造成可兰经全译本很晚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什么? (A)回族中掌理宗教事务的「阿訇(教士)」都是外国人,不懂汉文,汉人又不懂阿拉伯文 (B)回族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汉文典籍始终保持距离,不愿接近,基本上不学习汉人经典 (C)回族之中欠缺玄奘、法显之类的宗教学者,无法将深奥的经典译成汉文,供平民阅读 (D)回教一直侧重诵读,忽略对经文含义的理解,并且认为可兰经是圣物不宜翻译

                【91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D)回教徒认为可兰经是天使加百列启示给穆罕默德的,是圣书,不宜翻译,虽现在有多种语文译本,但那只是解释本,只有阿拉伯文写成的才具有权威和价值,才是真正的圣书。

 

4、( ABD ) 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人接受这种源自印度的精深教理,过程有些转折。下列说明,那些适当? (A)佛教传到中国的确切时间已无法得知。只能确定东汉初年时,上层社会已有人信奉佛教 (B)佛教在东汉末年广为人们接受,这与当时社会动乱,生活艰困,人们普遍希望心安有关 (C)东汉经学很盛,各家说经多出新义,有人援引佛教教理加以阐发,也促成了佛教的兴盛 (D)西晋时,学者认为佛经中「空」与道家所说的「无」接近,有人便以道家概念释解佛经 (E)用儒家概念解释佛教义理,称「格义」,是释经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佛教深入中国社会

                    【88日大(社)】

解析:(C)东汉的经学与佛教无关;(E)是道家概念。

 

5、( A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义理与中国儒道思想的关系演变如何? (A)西晋时期,学者常借道家经典解释佛教义理 (B)隋唐皇室扶持道教,佛教思想发展停顿 (C)宋代理学家批评佛教以性为空,佛学影响理学不大 (D)清末始有僧侣提倡儒释道三教调和论,以共抗洋教

                【86日大(社)】

解析:(A)此即是「格义」;(B)隋唐佛教鼎盛;(C)理学的心性论就深受佛教影响;(D)明代已有。

6、( D ) 唐武宗时,佛教各宗派都受到打击,为何禅宗所受打击较小? (A)禅宗中国化成分较深 (B)皇帝中多人信仰禅宗 (C)一般士大夫极力维护 (D)禅宗较不注重有形的仪式

                【82夜大(社)】

解析:(D)禅宗不重视念经、礼佛、盖佛寺、译佛经、书佛经,故唐武宗灭佛时,所受打击最小。

7、( )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自汉末初兴至东晋时期,曾经有如何的发展? (A)汉末天灾人祸盛行,道教以提供来世的希望而吸引信徒,不具有政治的性质 (B)早自道教初兴,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已是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 (C)由于奉老子为始祖,所以魏晋时期流行讲解老、庄的玄学,是道教兴盛的征象之一 (D)吸收长生不死之说与阴阳五行之学,并以此为基础,在东晋时期确立了炼丹的理论 (E)东晋时期,道教徒以个人修炼成仙为目的,当时的社会动乱难以找到道教的渊源

                    【82日大(社)】

解析:(A)汉末的黄巾之乱即道教之乱;(C)玄学的兴起与道教无关;(D)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之乱即是道教之乱。

 

8、( ABC ) 比较欧洲中古基督教修院与中国佛教丛林,在组织与生活上的异同 (A)两者都是出家人共同生活的组织 (B)两者内部的生活,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戒律、规章 (C)修院内有阶层高下之分,丛林内有长幼辈分之别 (D)修士生活重视生产劳动,丛林内僧侣生活仰赖施舍 (E)两者都是社会动乱时期所特有的组织

                    【82夜大(社)】

解析:(B)基督教要遵守圣本笃清规(D)两者都重视生产劳动;(E)与社会动乱无关。

9、( A )   佛教史家说有一位高僧:「于传教译经,于发明教理,于厘定佛规,于保存经典,均有甚大之功绩。」这位高僧是 (A)道安 (B)鸠摩罗什 (C)竺道生 (D)慧远

                【80日大(社)】

解析:(A)道安主张以儒家文化注经,又建立佛门教规。

 

10、( BCD ) 在佛经翻译为汉文的工作上,鸠摩罗什的贡献被认为最大,他能够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就,是因为 (A)他生长于印度,精通佛教义理 (B)他虽非汉人,却精通汉文 (C)他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D)他的弟子颇多能文之士 (E)他采「格义」的方法,一直为后人所采用

                    【79夜大(社)】

解析:(A)他是西域龟兹人;(E)「格义」非因他而有。

11、( )      佛教之所以能够被中国人所接受,其原因有 (A)汉末战乱在政治和社会各方面所造成的动荡,使得人心彷徨;因而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B)早期佛教人士,能利用中国固有的哲学思辨的方式和语言,来解释佛教的教义 (C)佛教提倡孝道,能够与中国传统道德相融 (D)佛教僧侣能够与政权妥协,而得到传教的方便 (E)汉末,儒、道两家思想的没落,造成思想上的真空,佛学乘隙而入

                    【78夜大(社)】

解析:(B)就是「格义」;(C)到唐宋以后才能相融,之前争论相当厉害;(D)不一定,曾出现「三武之祸」;(E)是由于战乱,民生疾苦。

 

12、( A ) 下面有宗教经典、著作的叙述,何者正确? (A)东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讨论炼丹及长生不死,是道教理论著作 (B)法华经是佛教净土宗的经典 (C)佛教大藏经是在唐代刻版印行的 (D)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原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

                【77日大(社)】

解析:(B)是天台宗;(C)是宋代;(D)是用希腊文写的。

 

13、( D ) 唐代有位和尚作了一首偈说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认为佛并不存在于尘世,而是在人心里,心外无佛,我即是佛,只要有诚心,谁都可以立即成佛。他所提倡的就是所谓的「顿悟」说。这位和尚是 (A)唯识宗的玄奘 (B)天台宗的智顗 (C)禅宗的神秀 (D)禅宗的慧能

                【75日大(社)】

解析:题干是慧能所做偈,他主张顿悟,心外无物。

 

 

第八章历届考题

 

1、中国历史上,有关户口制度的规范均出于政策的考虑,例如甲时期中规定:祖父母、父母若在时,子孙不得析户分产别籍异财,但也不许亲等疏远者冒为同户。乙时期却因人民「故意析产分家」而一再强调:祖父母、父母若在,子孙不得分户析财。丙时期中却处罚同一户籍内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户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排列甲、乙、丙三个时期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
2.在10个字之内说明乙时期人民「故意析产分家」的动机为何?

        【93指定科目考试】

答案:1.丙→甲→乙。2.逃避赋役。(注:写赋税者为错误解答。)

解析:1.由题干中甲时期规定「子孙不得析户分产别籍异财」,可知甲时期为唐代;由乙时期「人民『故意析产分家』」,可知乙时期宋代;由丙时期「处罚同一户籍内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户者」,可知丙时期为商鞅变法时,故甲乙丙三时期的先后顺序为丙→甲→乙。2.宋代规定,单丁、女户(家中无男子)者,可以不必服劳役,因此宋代常有人民故意析产分家,以逃避赋役的情形。

 

2、( B ) 一份文契上说:「郭土火因与妻玉娘不和,愿将玉娘退还娘家,由玉娘之父交付身价银二百圆正,此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关于这件文书,我们应有何认识? (A)婚姻可以买与赎,显见这是一种买卖婚姻,普遍存在于父权社会中 (B)这种情形常见于男多女少的华人移民社会,如清代台湾与南洋地区 (C)从文书中得知女性可以改嫁,显示女性意识抬头与社会对女性的尊重 (D)这份文书显示明确的交易观念,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93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四个选项中,(A)虽以金钱赎身,但二人之婚姻非买卖性质,仅是为弥补家庭劳力减少的赔偿;(B)则因女方仅因夫妻不和,其娘家便愿为之赎身,且有再嫁的打算,可知女性在当时环境十分抢手,可不拘泥宋代以来守贞的传统观念,享有较大的自由,由此可分析应为男多女少的移民社会,因男女比例的失衡,所以社会对于女性改嫁的态度也较为开放;(C)妇女虽可改嫁,但是女性仍未受应有的尊重,在父权社会下,仍无法有婚姻自主的权力;(D)婚姻关系可以金钱开始或终结,非资本社会的特色,传统农业社会亦有此情形。

 

3、( C ) 某人观察他周边事物的变化:过去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则偏好米食,但近几年来,江浙地区的城市街坊上出现不少贩卖面食的店家,农民也普遍将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与水稻连作,以牟取利润。这种变化最早可能发生在那个时期? (A)东晋 (B)中唐 (C)南宋 (D)明代

                【92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C)我国古代的粮食作物,北方以小米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周以后麦类渐成为栽培作物,唐宋时期出现了稻麦连种。宋室南渡,不少北方人也南迁江南,就将北方吃面食的习惯带往南方,故江浙地区的街坊出现不少卖面食的店家。

 

4、( D )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纔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A)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

                【92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法律(君主的、男性的)力量介入私领域(家庭)继承权的分配,形成财产分配由嫡而庶、由婚生到私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妻子(女性)在家庭中地位(影响力)的下降,相对而言也就是家父长权力的成长,故答案为(D)

 

5、( D ) 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92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明清时期的会馆具有浓厚的同乡性质,商人到外地做生意,多居住在由同乡商人共同集资成立的会馆中,这些会馆除了提供歇宿外,也具备贮货、为成员提供议定商业契约、商议工资争议等功能,而在会馆中也会举办各种祀神与慈善活动,以答谢神明保佑生意兴隆。

 

6、( C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92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墨子提倡节用,在节俭的同时更注重增收,并把此法看做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措施。他强调人民要「强力从事」,要农民加强生产,发展经济,提倡精耕细作,如此才能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努力营造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给农民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如此便可提高农民的耕作动机,达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商鞅变法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生产。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为考虑,只是各有不同的论点及做法。

 

7、( D ) 一位西方学者在所著城市的性质中讨论西方城市起源时说:「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他说的「城市」属于何时﹖这样的叙述是否适用于说明中国城市的起源﹖ (A)属于上古时代,只要将「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改为「宗庙作为祭祀的场所」,亦能用于中国 (B)属于上古时代,对中国城市言,几乎完全不适用 (C)应为中世纪时,若将「教堂」改为「佛寺或道观」,亦能用于中国 (D)应为中世纪时,对中国城市言,几乎完全不适用

                【91指定科目考试】

解析:从「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即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可以知道这个时期属于西方的中古时代,一切都以上帝的意旨为依归,但是中国的城市的起源都是以政治与军事的功能,并且在空间上区隔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所以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不同。

 

8、( C ) 从十七世纪中叶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人口从一亿五千万增加到四亿以上,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没有发生导致人口大量减少的战乱 (B)人民生育能力提高 (C)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增加 (D)领土大规模扩张

                【91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C)由于地理大发现,从十六世纪起由美洲就大量输入马铃薯、番薯、玉米、花生来中国,故造成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增加。

 

9、( C ) 张三编写的历史剧「七世纪商人李生传奇」,被学者批评其史实错误连连。剧中有以下几段情节,请依据历史知识判断,那一个选项依据的是正确的史实? (A)李生到长安做生意,他选择了位在长安城南,面对长安大街的住家,并改装为店面 (B)接着李生来到苏州,苏州城内会馆林立,李生在会馆内认识了许多同乡 (C)后来李生在广州经营奇珍异宝的贸易,接触的商人包括阿拉伯人,听到许多阿拉伯逸闻 (D)最后,李生来到漳州,经营海外贸易,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吕宋岛销售

                【91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七世纪,是中国的唐代。(A)唐代的长安,住宅区和商业区(坊与市)是分开的,故住家不可以改装为店面;(B)「会馆」是明中期的十六世纪才有;(C)阿拉伯人在唐已到中国经商,且大都集中在广州;(D)这是明代才有。

 

10、( B ) 在中国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士人曾提出:「家、族的重要性应该优先于国家,对家、族的孝应该优先于对国家的忠。」这种看法最可能出现在那一个时期? (A)西汉 (B)魏晋 (C)隋唐 (D)宋明

                【90日大(社)】

解析:(B)魏晋时期盛行世族、门第,一般世族(士族)重视家、族的孝悌友爱,甚于对国家的尽忠。

11、( C ) 「农夫把水稻换成白银,以缴纳田赋;绸缎商人向妇女收购绸绢;男丁们检修圩田里的堤岸,以防范雨季来临。」这段文字最可能是在描述何时何地的生活? (A)十三世纪,成都 (B)十五世纪,广州 (C)十七世纪,苏州 (D)十九世纪,济南

                【90日大(社)】

解析:(C)十七世纪是明代,明代纳税不缴纳实物,是纳钱;而且机织业与原料生产分离,绸绢的生产已专业化,故商人向妇女收购;又明代在洞庭湖地区开辟湖田很成功,湖田又称圩田。

 

12、( )     历史学者指出:「公元十世纪以前,黄河的水流基本上安稳而平静,而东汉至唐末,仅有四十个年分有决溢的记载;但唐末至近代,黄河大小决溢达一千五百余次,不再是一条安稳平静的大河。」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关黄河的变化,下列解释何者妥适? (A)古代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森林、草原比较完整。唐代以后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B)唐代以后,历史重心往东移,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荒废,逐渐淤塞,泥沙集于黄河 (C)安史之乱后,南方各方面的发展均超过北方,水利工程集中于南方,黄河已遭遗忘 (D)宋金以黄河为界,争战不已,元末动乱亦以黄河两岸战火最烈,水利设施严重毁损 (E)黄河的决堤是因农民与水争田,不断在河边修筑围田、圩田,破坏自然生态的结果

                    【90日大(社)】

解析:(B)东移至洛阳、开封等地;(C)安史之乱后还没有,到南宋时才是;(D)宋金是以淮河为界;(E)围田、圩田是修筑在江浙和两湖一带,与黄河无关。

 

13、( )     以下是两条有关古代中国家庭的法律:一、「成年子女必须分家,不得与父母同属一个户籍。」二、「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得别立户籍,分割家产。」根据你对古代家庭的认识,选出适当的说法 (A)数据一是商鞅实施之法,目的在促成核心家庭,使成为农战的基础 (B)数据一应该是隋、唐时期的法律,其主张符合儒家理想的家庭形式 (C)数据二主张的家庭形式,应该是属于战国时代以前的古代家庭组织 (D)从中国古代家庭变迁的角度看,数据一的时代早于数据二 (E)社会组织的变迁经常是从大变小,所以数据二早于数据一

                    【90日大(社)】

解析:(A)商鞅变法时,规定:家有二男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C)是唐律的规定;(E)是从小变大。

 

14、( BDE ) 几位同学在讨论「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的重要性」这个主题,发言热烈。那几位同学的发言较适当? (A)甲生:我刚去过西安,感觉有些荒凉,关中的重要性可能是后世史家夸大其词的说法 (B)乙生:秦、汉、周、隋、唐等朝都以关中为根据地,足以证明汉唐时期关中的重要性 (C)丙生:关中虽然拥有强大武力,但地贫人稀,所以汉唐时期,关中必须不断向外征服 (D)丁生:汉、唐时期,关中的经济仍然兴盛,为汉、唐奠立了统一盛世的重要经济基础 (E)戊生:安史之乱以后,关中地区的经济已经逐渐衰退,到了宋代以后,地位急速下降

                    【90日大(社)】

解析:(A)西安即唐之长安,是唐的首都,关中仍是重要的;(C)关中是膏腴之区,非地贫人稀;(E)安史之乱有攻陷长安,致关中地区经济渐衰退。

 

15、( )     三国时期,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交易」;自此时起至唐中叶,五百年间中国的钱币数量稀少,只能以绢、帛等实物取代。请问:这段期间中国钱币稀少的原因何在? (A)汉末以来长期战乱,商业衰退,钱币流通自然减少 (B)政府为促进交易,特意征收谷、帛,用以奖励耕织 (C)此时佛教盛行,因铸佛耗铜,钱币的供给受到影响 (D)海外贸易发达,民间花费大量铜钱,购买外国物品 (E)商业发达,交易开始使用银两及纸钞,铜币不重要

                    【90日大(社)】

解析:(B)魏晋南北朝政府征收谷、帛等实物,是因为乱世,钱币贬值无用,与奖励耕织无关;隋唐征收谷、帛是延续南北朝而行租庸调的原故,也与奖励耕织无关;(C)魏晋到隋唐是佛教鼎盛期;(D)隋唐对外贸易应是出超,非入超;(E)纸钞到宋时才有。

16、( ) 资料一:欧阳修为范仲淹作神道碑,记述他的生平和政绩,却未提到建设义庄的事。

资料二:钱大昕在七律范文正公祠中有云:「义田遗泽尚如新,古貌依稀佛地人」,「未登宰相输琦弼,已到真儒继孟荀」。

资料三:民国吴氏宗谱家训有云:「子孙贵盛,家门之幸。当思范公,顾恤同姓。」
请依据这三条资料,选出适当的叙述 (A)范仲淹建设义庄这件事,当时的人并未如后代的人们那样的重视 (B)资料二与三高度评价范仲淹的义庄,反映宗族义田在宋代以后得到发展 (C)清代与民国人们念念不忘范仲淹的义庄,是因为宗族义庄盛况不再,希望回复古制 (D)钱大昕对范仲淹的评价采保留态度,认为他的政绩不如韩琦、富弼,只会发表空洞的议论 (E)这三段资料提供了有关范仲淹其人其事的丰富史料,但对于了解宋代义庄的发展颇嫌不足

                【89日大(社)】

解析:(A)欧阳修与范仲淹同时代,但欧却未提及,反而清代的钱大昕和民国的吴氏宗谱提及;(C)资料二、三之内容看不出来;(D)是称赞;(E)没有提供范仲淹其人其事丰富史料,文中只有提及义庄一项,但对其以后的发展情形并未提及。

 

17、( D ) 有一个时期,许多地方志都提及「民务农贾」、「民务耕商」、「民多商贾」、「富者皆弃本(农)逐末(商)」之类的记述。当时的学者在著作中也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和「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之类的文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数据? (A)由于经济繁荣,人们的观念改变,弃农从商,又因受到理学影响,致富之后仍生活勤俭。这应是对宋代的描述 (B)弃本逐末的观念,古已有之,富室称雄者之中,已有江南商人,表示南方繁荣富庶。这应是对宋代的描述 (C)人民从事商业活动是由于居住沿海地区,地狭人稠,只有向海外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都市。这是关于明代的描述 (D)商业兴盛,人们观念改变,从商致富的人很多,某些地方的商人闻名全国。这是关于明代的描述

                【89推甄】

解析:(D)中国商人社会地位的大大提升是始自明代。

 

18、( BDE )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生快速变迁。关于这个变动,下列叙述何者适当? (A)由于市场交换规模扩大,白银逐渐取代铜币,成为市场交换的单一货币 (B)传统「士为首,农次之,工商其下」的观点,逐渐转变为「工商皆本业」、甚至「重商」的观点 (C)由于商业的需要,传统的珠算工具已不能满足需求,导致明末传教士传入的数学大为盛行 (D)棉纺织业是明清经济繁荣的重要关键,也是促进市镇发展的重要原因 (E)通过东南沿海与国外商人的贸易,促进经济与商业的繁荣

                    【89日大(社)】

解析:(A)明代是银铜双本位制;(B)明代商人本身可以捐官,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商人地位大大提高;(C)明代不再用筹算,改用珠算。

 

19、( A ) 下列那一个图,最符合历史上中国家庭规模大小变化的趋势?

 (A) (B) (C) (D)

                【86日大(社)】

解析:(A)秦汉是小家庭→魏晋南北朝、隋唐是大家庭→宋元明清是折衷家庭→清末是小家庭。

 

20、( C ) 这座城市曾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街上开了多家南食店、川饭店,市场里可以买到从东南运来的土产。来自南方的士大夫因此不用担心无法适应北方的饮食,还可以饱尝南方各地的美味。这个城市是 (A)西晋的洛阳 (B)唐代的长安 (C)宋代的开封 (D)元代的大都

                【84日大(社)】

解析:(C)宋代开封城市坊不分,商店林立,又位在运河(通济渠)上,南北交通发达,曾是后梁、晋、汉、周之都城;(D)元代大都虽也市坊不分,但位在运河起点,南来北往不如开封,除金人建都中都外,元代大都算是开建,不是好几代建过的都城。

 

21、( C ) 汉朝初年的一位文人这样说:「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社会风气与社会组织的变化,源自于商鞅那一方面的措施? (A)以连坐法来增强政府对民间的控制 (B)以军功爵位来鼓励臣属、人民效命疆场 (C)以赋税的压力来防止民众游手好闲 (D)以土地的私有来提高农业经营的效率

                【83日大(社)】

解析:题干是出自贾谊论时政疏,或称治安策;商鞅的措施,造成中国出现小家庭制度。

 

22、( B ) 有两个人来到城东曲江游乐区,看到游客大都衣着鲜丽,神情愉悦,还有身着窄袖紧腰服装的妇女,也骑着骏马,结队而来。二人走累了,走进一家饮食店,喝葡萄酒、吃胡麻饼。看到一位凹眼高鼻的外族女子在招呼客人,觉得十分有趣。他们所到的地方,应是 (A)汉代长安 (B)唐代长安 (C)元代大都 (D)清代北京

                【79日大(社)】

解析:唐在安史之乱前无华夷之防,故有很多外国人和外来文物输入中国。

 

23、( D ) 宋元以后的宗族制度,具有什么特色? (A)以当权的贵族为主轴,兼具战斗、行政、祭祀和财产等多项功能 (B)同姓宗族群居,战乱时聚族自保;其领袖并藉宗族力量参与政治,掌握政治特权,发展成世家大族 (C)累世同居,合籍共财,成为普遍现象 (D)以族谱维系离散的宗族,以祠堂联合族属,以义田赡济贫穷宗亲 (E)宗族维系微弱,宗族制度趋于崩解

                【78夜大(社)】

 

24、( B ) 站在宽达一百五十公尺的朱雀大街上,看不见任何临街商店、酒楼和饭店,只见大街两旁的槐树、水沟和坊墙,壮丽而肃穆。这是那一时代、那个都市的街景? (A)汉代的长安 (B)唐代的长安 (C)宋代的汴京 (D)元代的大都 (E)明代的南京

                【76夜大(社)】

解析:(B)朱雀大街是唐代长安的最主要街道,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成东、西两部分。

 

第九章历届考题

 

 

1、( D ) 一群台湾的观光客在承德前清避暑山庄中,热烈地讨论着清帝留下的一幅书法:「戒急用忍」。请问近年我国政府仿此名言,在两岸关系上实行何种政策性作为? (A)两岸政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必须先台湾后大陆,不可躁进失序 (B)两岸政府在武器采购与军事演习上要自我克制,以建立和平对话与协商的机制 (C)两岸运动选手在竞技场上要彼此回避,以免兄弟阋墙之争 (D)两岸的经贸交流不可过热,以免台湾因产业外移丧失竞争力

                【91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A)中共主张先大陆后台湾;(B)很期望,但两岸都做不到;(C)有时会同台竞技。

 

2、( A )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多主张「师夷长技」以改革中国,而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认识的西方「长技」却有不同。中国欲效法的西方长处,依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何者适当? (A)器物→政治制度→西方思潮 (B)器物→西方思潮→政治制度 (C)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西方思潮 (D)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器物

                【91学科能力测验】

解析:(A)自强运动是属器物层次;戊戌变法、立宪运动、革命等都是属于政治制度层次;五四运动是属于思想层次。

 

3、( B ) 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氛,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文化、平民教育、新妇女等。这些期刊的名字应该是表达那一个运动的精神? (A)清末的革命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生活运动 (D)抗日救亡运动

                【88日大(社)】

解析:(B)五四运动是借着大量发行期刊,来唤醒民智。

 

4、( C )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88推甄】

解析:(C)「二十七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是指选举总统。「不世及」即非世袭,所以不是英国,而是美国的制度。这段文字在当时从没有被提及。

 

5、( ACD ) 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进入另一次转型期,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关这个转变,下列叙述那些正确? (A)随着工商业的进展及交通运输的发达,旧都市获得新生,上海的发展即为着例 (B)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鼓励设置农业学校,各地成立农会,粮食的生产大量增加 (C)受到西方的冲击,知识分子的思想趋向反传统,目的是在创造新文化 (D)新式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风俗的改良,受益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甚大 (E)西方科技的传入提高了经济生产力,城市与乡间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88日大(社)】

解析:(B)民初政府并没有重视农业;(E)民初西方科技的传入仍是很有限。

 

6、( ADE ) 在中国近代史上,儒家思想也曾被指为是异端邪说或妨碍进步的学说。这种情况发生在何时? (A)太平天国 (B)自强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E)文化大革命

                    【86日大(社)】

 

7、( A )   下列那一个图,最符合历史上中国家庭规模大小变化的趋势?

 (A) (B) (C) (D)

                【86日大(社)】

解析:(A)秦汉是小家庭→魏晋南北朝、隋唐是大家庭→宋元明清是折衷家庭→清末是小家庭。

 

8、( A )   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痛经验,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片胡说」。请问:这位大臣经历的是那一次战争? (A)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 (C)中法战争 (D)甲午战争

               

解析:(A)鸦片战争前后只有有识之士才知道中国科技不如西方。

 

9、(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里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请问:当时作者所要求的变,基本上针对何者而言? (A)军事技术 (B)社会价值 (C)经济组织 (D)学校制度

                【85日大(社)】

解析:(B)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属于思想层次的改革,也就是针对社会价值。

 

10、( D ) 有一个人写了下面一段自述:有一天大雨骤冷,忽然有不知何处闯来造反的红卫兵,把「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戴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同伙帽子上都标著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我一直在猜测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散会后,我给推赶下台,可是我早已脱下自己的高帽子看了一眼,我原来是个「资产阶级学者」。试问这段自述发生于何时? (A)中共在江西瑞金时的政治运动 (B)中共在陕北的政治运动 (C)中共在占据大陆初期实施的劳动改造 (D)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11、( B ) 我们生活在二十世纪九○年代,对于传统文化应抱有怎样的态度?不妨听听当今学者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传统与现代是互不相容的抽象观念,追求现代即需抛弃传统 (B)认识传统,深入检讨,方有助于现代的发展 (C)否定传统,勇于舍弃,方有助于现代的发展 (D)传统与现代只是时间前后的划分,从内容上看并无不同

                【81日大(社)】

解析:(B)传统与现代绝非对立的,现代文化绝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反而必须以传统作为基础,承继精华,扬弃糟粕,如此才能有助现代化的发展。

编辑:刘肖影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彩虹路一号 邮编71202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