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思想品德课,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纵然备课再充分,讲课再生动,也只是一厢情愿,对牛弹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实现自主学习,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有效性教学也就无异于空谈。因此,对于当下的初中学生而言,急需要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表现出的问题:
1、上课不带书。几乎每个班都有学生上课不带书,这样上课思路就与不能与老师保持同步,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甚至感到无所事事,自然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2、不能积极配合老师,被老师提问时往往不知所云。大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不能积极踊跃地参与师生课堂互动,甚至认为要不要回答问题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也不注意听,这样既会分散自己听课的注意力,又会影响课堂气氛。
3、作业问题。少数学生平时不能按时交作业,即便是交了,要么就是不认真完成,要么就是抄袭他人作业,或者做错作业不及时改正。这样的作业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4、不能认真对待探究性学习。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将许多重要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自己查阅、探究,如《我们受法律的特殊保护》一课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书报、询问他人或运用网络搜集和整理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我也提前将这一任务认真地布置给学生,并说明要在课堂上进行检查评比,但到第二天上课时,按要求完成的学生寥寥无几,就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按照原计划进行。
总的说来,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自觉性太差。
二、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大部分初中学生,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多半都是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难免对孩子过于溺爱,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即便是自己带孩子的父母,也有很多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格,教育方法不正确,没有切实担负起自己的监护职责。
2、学校原因
(1)个别年级班级过大,学生人数多,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难免在某些方面不能及时体察到每一位学生的需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讲课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师对学生疏于管理,各方面要求不严格,导致学生自由散漫,缺乏纪律性。
3、自身原因
大部分学生物质条件优越,吃穿不愁,认为学业好坏无太大关系,因此对自己没什么要求,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面对父母、老师的指责,同龄人的白眼,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自卑之心、厌学情绪也与日俱增。
三、解决对策:
1、家庭方面:争取家长的配合。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学生家长要随时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包括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要认真及时地检查子女的作业完成情况,并签字。
家长应督促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在做作业时做到专心致志,提高效率,杜绝拖拉作业现象;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以调动学生的所有智慧和精力,也让教师真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家长布置一定的家庭口头作业和自主性的预习作业,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和随时的督促,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教师方面:
(1) 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懂得学。
只有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在挫折和困难中披荆斩棘,战胜挫折,克服惰性, 努力完成学业,实现真正的素质提高,也才会为今后进行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学习性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先进要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去熏陶、感染学生,要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积极的进取精神,从而树立崇高的学习动机。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喜欢学。
新时代的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生动流畅的口头表达、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还要有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等。“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他(他)所教的课,因此,教师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真正让学生敬佩和喜欢的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3)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学。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潜在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树立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
第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性质和规律。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第二,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这就为学生的直接尝试提供了可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独立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第三,让学生自己去小结。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非动力因素正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这时结合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归纳。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提高学习效果。
(4)切实加强管理,让学生自觉学。
对此,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第一,以班为单位制作了“交作业情况统计表”,坚持每天对每一个学生的交作业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进行科学、公正的评比,并做出相应的奖惩。
第二,坚持督促学生的课堂表现,检查学生的带书情况。一旦发现不带书或者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则在课后及时做出恰当的处理,如让其说出这么做的原因及日后的打算,并作书面记录。
第三,对课堂提问时不知所云的学生及时展开相关调查,交流沟通,了解原因,以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足够重视。
第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生。对学习好自觉性强的学生要给予肯定,树立典范,而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上课思想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我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这些做法在教学中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实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学生也会随之逐渐改变不良习惯;反之,教师如果对自身要求不严格,学生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而变得自由散漫。许多教师管理学生往往纸上谈兵,明明有一套很好的管理办法,却不能切实落实,或者半途而废,学生就觉得连老师都不管我们了,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重在落实!
魏书生说:“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此可见,教育的真谛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