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赏识教育”与教育惩戒相辅相成 。

“赏识教育”与教育惩戒相辅相成 。

2009年05月08日 22:24:24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513


教育界的“鸽派”教育者与“鹰派”教育者一向各执己见。 “鸽派”认为应该“以爱为本”,鼓励、表扬和支持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手段。这一派的一个代表就是呼吁“赏识教育”的周弘,他用一个高高竖立的大拇指作为赏识教育的标志,如果你有机会见到他本人,也是惊讶的发现周弘的大拇指显得特别的大——实际上那正是他不懈锻炼的结果,每天上百次的竖大拇指使它竖得更高了。他认为只有赏识教育才能让孩子在健康中成长,而他的赏识教育的确也获得过很好的效果。“鹰派”则认为“娇子如杀子”——只“教”不“管”对没有足够分辨力和自控力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一种放纵和纵容,惩戒在教育中是必要的。纵观历史,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传统教育都主张惩戒,教育者被充分授予惩戒权,其中体罚为最常用的方式,棍棒、皮鞭等常常是主要的工具。比如我国古代最常用的惩戒是打手板,因此私塾先生的手头或身边随时备着体罚工具:戒尺。这样的惩戒方式显然有其弊端,戒尺下培养的只是封建专制统治者手下俯首贴耳的顺民,而不是现代社会独立自主的公民。目前通用模式是:体罚已被明令禁止,教育惩戒却普遍存在,只是惩戒的方式和力度各不相同。从心理学角度看,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以“赏识”为主、“惩戒”为辅,二者相宜成章,适度为好,这对于成长中学生的人格完善以及人生观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两种极端化的教育——如一味夸大“赏识”作用的教育,和过去的“棍棒教育”一样——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无批评”的教育,只需要强调孩子的积极方面,而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就采取回避或忽略的态度。其实,赏识教育的真谛在于孩子的激励和责任,特别是对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并且从错误中成长的激励和信任。而无批评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因为连几句批评都禁不住的孩子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过度赏识只会给孩子们头上罩上美丽的光环,助长他们不合理的优越感,而一旦这种过度的优越感不能被满足就会出现问题。

    当代的中国父母大多成长与独裁型棍棒教育的环境,对那种教育的弊端身有体会,因此在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中,很注意避免那种教育的弊端,但是却自觉不自觉地给与了过多的呵护,不大会给予合理的惩戒。因此造成的结果,是现在的孩子普遍自尊心和敏感性过强,耐压力、抗挫折力低,一有个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各种较为极端的行为问题。试想:因为害怕孩子动辄心理崩溃就废除教育惩戒,这样小心翼翼培养出来的温室花朵长大以后又如何经受风雨、迎接挑战呢?在中国人愈发强调赏识教育的今天,日本人却非常注重孩子的挫折教育,通过“逆向关怀”来培养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中国人讲“中庸”,其核心就是强调一个“度”字,来个极端都很危险。归根结底,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教育惩戒”也应该有其生存的权利,它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应当被忽视或扭曲。作为教育的艺术之一,教育惩戒也是一种深沉的爱。一个误入歧途的孩子有时候最需要的不是赏识、劝告和激励,而是一声当头棒喝;一个孩子如果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惩戒,也就学不会为自己的错误去承担责任。教育者敢于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才能够真正激励孩子们勇于面对、善于坚持和敢于承当的精神。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论断那样,适当的惩戒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同时,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也表明,对于一个自我尚未充分发展起来的未成年人来说,惩罚作为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的手段,也是行之有效和必不可少的。

编辑:大秦泊客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彩虹路一号 邮编71202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