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哲学的反思和伦理转向

哲学的反思和伦理转向

2009年03月12日 11:11:59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443


 



要:哲学是反思的学问,这种反思不仅指向哲学思考的对象内容而且也指向哲学思考本身即哲学是思想的思想。任何哲学理论、哲学研究都绕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而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为了研究人本身。而伦理思维在“人与存在向度”的运思,将展开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活向度。



关键字:哲学;反思;伦理转向



 



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哲学世界观所追问的世界是什么实际是问我们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自己的存在与这个世界的存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当问世界怎么样,实际是问我们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怎么样问世界是否可知实际是问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我们存在的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因此哲学作为世界观所要解决的就是我们自身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一般关系。



一.哲学关注人类的终极的关怀



人研究哲学,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就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各种矛盾的探求和不断解决,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哲学的终极关怀就是以理性的方式弘扬人的主体性和提高人的自由度的一种根本性的关怀。因为:第一,哲学以其“终极解释”,提供人类“安身立命”之本。哲学以追求宇宙人生的最高智慧为己任,哲学总是力图占领那些绝对而又不能直接把握的领域,透过千变万化的直观现象抓住最根本的东西。这种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能为人提供精神依据;为人的生活提供根本之点,即普遍法则;为人之主体性和自由度的提高提供最普遍的根据。一句话,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或者说,为人类安定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提供根本原则。其二,哲学以其“终极理想”指引人类走上自由之路。理想是人立足于现实,在意识中对未来进行的美好、圆满的想象。哲学所提供给人的理想是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理想。哲学不仅要描述、反映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还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做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建构一种关于人与世界的理想关系,这种理想关系是通过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设立表现出来的。对理想目标的设立是哲学批判功能的前提性根据。哲学对现实的批判、不是着眼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而是对事关人生前途、民族命运乃至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追问。它根源于对缺失、限制和痛苦的突破,是对力量、热情、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是从未来的立场、真善美统一的立场对现实和过去的叛逆,从而不断构筑人类思维的新坐标,开拓世界的新视野,促进人的思想解放,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人类幸福的增进。这也就使哲学有了人性的魅力和光芒。



    二.哲学是对人学的反思



哲学是对人学地反思,那么,反思是什么呢?反思即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只是对反思所做的常识性解释,或者说只是反思的最初级含义。[1]依据哲学思维的本性,我们可以看出,哲学的反思除了后思这种最初级的含义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深层含义,这就是反观,即从人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从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来反观人自身,包括人这种特殊存在物的性质、地位、生存状态,等等,以求得人的生存自觉、人的价值的充分体现。人们通常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确任何哲学理论都离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都必须通过人与世界的研究来解决自己面临的特定问题,在意义上,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这样说时,不可忘记哲学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乃是为了研究人本身。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哲学,意味着哲学具有不同的形态,即反思的产物呈现多种形态。作为一种反思的人学,哲学迄今所经历的任何一种历史形态都是把人作为哲学思考的中心和主题,只不过受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同历史形态的哲学思考人的角度或关注的中心问题不同而已。比如,古代本体论哲学的根本旨趣是探求存在于一切现象背后的某种超验的、绝对的本体,这种旨趣表面上看来是无关乎人的,甚至是敌视人的。然而,古代哲学为什么会去追求绝对的、超验的本体呢?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哲学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2]正是这种惊异和恐惧,促使古代人去探寻那种他们坚信隐藏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自然事物背后,能够统摄万物,并且是万变之中不变的本体,以便对自然万物做出一种统一的解释,由此消解人们心中的恐惧和惊异,使人们确立起最基本的生存信念。因此,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决不是一种漠视人的哲学形态,而是古代人类生存能力极低情况下一种特殊形态的反思的人学,其旨趣非但不是敌视人的,反而是要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寻找一种原初的理性支点,而这正标志着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最初觉醒。至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其人学性质更是不言而喻了。认识本身就是人的一种主体活动,并且是最能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借于科学理性之光,近代哲学从人的认识活动特别是从人的认识能力来反观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把古代本体论哲学中觉醒的人的意识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哲学的伦理思维转向



为什么本体思维能够支配西方思想两千余年?为什么它在今天甚至遭遇终结的命运?深层的原因还得在人身上寻找。人作为存在物,必然有其“是其所是”的一面;但人之为人的根本却不仅仅由他之“是其所是”来说明。人既“是其所是”,更“是其所应是”,这是人与其他存在物不同的方面。这个方面决定了唯有人才有生活,并能有意识地筹划着自己的生活,人初而为人就是在“是其所应是”的生活向度中进行的。主体思维过滤伦理经验的基本策略是抓住了人之“是其所是”的存在向度,其基本运思是在人之外寻求一个与人对立的存在来解释人和人的世界,人的生活必需接受这个超验存在的宰制。因此,对于本体思维来说,存在高于生活,先于生活是一切毋庸置疑的出发点。本体思维一方面把制裁一切的原则交给了高于生活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设置了能够捕捉或把握存在的知性主体,以此方式它实际上明确地表达了人是存在的主宰者的观念。对于人的理性力量还没有得到确证的人类处境和历史发展阶段而言,确立知性主宰原则、高扬主体精神是当时的历史任务,这是哲学思维长期支配西方思想的重要原因。但是,当历史展现为理性或知性主宰原则的普遍胜利时,哲学思维进路转入人“是其所是”的生活向度便是历史的必然。哲学的这一转折是从“是”的关注向“应是”的关注的转折。前者是本体思维,后者是伦理思维。伦理思维的出发点,是确认生活高于存在、先于存在,它不是从人与存在的对立向度运思。因此,伦理思维是对生活本身的关注,它不是由理性的、主体的、知识的进路寻求对世界的控制和主宰,而是在一种民主的、包容的、对话的、参与的理路中探寻在世界中的相与之道。



            人类总是渴望着一种美好的生活,这是作为伦理学的道德哲学以各种形式得以呈现的人性根基。本体思维确立的指导原则,源自一种本质的抽象或超验的根据。古希腊的至善理想与中世纪的上帝之城作为美好生活的指导原则,在基本结构上是同质的,以至于理性的道德关注在发展成伦理的世界构造之后,能够被基督教的道德神学所接受。这种情况一直到近代都没有发生改变。然而,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在论证道德的纷争中,将美好的指导分解为确定正当理性的权威规定的不同方向。 这些学派在面临道德的世俗基础开始反叛其神圣根源的紧张态势中,重新确定人类价值规范的基础。如果没有本体思维过滤伦理经验的抽象形式,不论是以美德探求为美好生活之理想的古希腊道德哲学,或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幸福生活之源泉的宗教伦理,还是以规范原则为道德生活尺度的近代道德哲学,都不可能完成其形而上学建构。本体思维的哲学进路之步入终结,既是道德的世俗基础在反叛各种形式的神圣根源的运动中向更本质的生活谱系的回归,又是接受超验本质宰制的人之类型向历史感受性中经验构成的人之类型的转换。



         从当代道德哲学的状况看,一种具体历史感中的伦理经验,将使破碎的同一性、落魄的高贵性和残缺的真理性充分暴露其伪饰的权利意志的真相。走向伦理思维的道德哲学,将不再哲学地呈现,不再为了纯粹的、绝对确实性的起源而过滤具体历史感性中的伦理经验。人类处境中的伦理经验一旦进入一种思想的眼帘而不是被哲学地过滤,它所具有的尖锐性将刺穿任何一种道德哲学的形而上学伪装。它可能不再哲学地呈现,却能开放更丰富、更活泼的思想空间。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08页.



     [2]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8

编辑:杨美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彩虹路一号 邮编71202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