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实践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一直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了“优化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
在改变旧有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
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转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新课堂:它不只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堂”,也不只是教师轻舞飞扬的舞台。新的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舒展灵性的空间,新课堂是学生自悟和合作,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堂”。
鉴于以上理论,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加以实践研究
二、 研究的内容:
1、教学方式是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是指依据课程标准所采取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步骤和技术;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因此,我们重点研究教学方式转变的途径与策略:
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观念层面,涉及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新课程观下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对数学教学方式、特征的认识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的认识等方面;二是操作层面,涉及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革新,教学评价的配套改革等。这里主要从操作层面加以研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为“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的五环节模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四种:①讲解—练习模式;②自学---辅导模式;③探索---发现模式;④讨论---交流模式。不论哪种模式,教师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多半只考虑自己的思维过程,实施时不自觉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唯一的思路上,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数学自由性、好奇心的丧失。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实施:
(1) 教学设计:教材使用、课堂资源开发、学生状况分析、教学思路、教学策 略等;
把握教材,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习惯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能部分教学目标要随时调整,比如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
(2) 课堂组织调控:调控策略等教学机智;
领悟教材,即时引领,催化课堂生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亟需教师即时地引领,以有效地催化课堂的生成,这就要教者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关注学习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体验。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挑战与创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火花不断闪现,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
(3) 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研究:学生主动性的调动、预设与生成关系、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等;
学生选择哪种方式完成教学目标,老师要提前考虑到。教师清晰明白地要求学生使用某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快速准确地达到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是选择合作的方式、还是独立的方式,老师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当然,学习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学生实际,而且要灵活多样,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
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但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
(4)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组织、指导、评价等;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
2、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
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要实现从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到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从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到多维的体验性教学;从机械的决定性教学到互动的交往性教学;从单项性活动教学到综合性的活动教学。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即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研究表明,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3)、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
三、研究的目的:
通过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新突破,并尝试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管理过程、学习过程,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升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灵活开放、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和创造的课堂,使班级成为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厚,集体荣誉感强的优秀集体;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策略;把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组织成适当的形式,使教师便于理解和控制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困惑,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和家长对新课程的理念并不完全接受,在高考的目标下,他们并不认可新课程,在学校学习任务之外,大量进行课外辅导和练习,这一现象也说明,我们对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存在问题,我们认为,除了加大对学生和家长的认识宣传外,更主要的是我们认真研究新课程,进一步提高理念,提高我们的教学、教学水平,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中的《生成教学》
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
戴再平,《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周小川,《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