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
高增荣
我的故乡家门楼上有四个大字——耕读传家。这是父亲在世时亲手写的。我始终把它看作父亲的家训。这几个字虽然质朴无华,但它却笔划遒劲,风骨毕现。现在,每当我看到它时,就觉得从中直透出父亲一生那执著的追求和饱经沧桑的面影。
父亲出生在白鹿原上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期饱受贫困和饥饿的折磨。青年时代的父亲聪慧而好学,是同龄人中学习的佼佼者,18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长安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成绩显著,被保送到西北师范大学深造。父亲因此而成为我们村里人老几辈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父亲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学习非常刻苦。毕业那年,学校挑选了一些优秀实习生讲毕业生实习汇报课,父亲的课赢得了老师和领导的赞赏,学校决定让他留校任教。后来由于我爷爷执意要我父亲回到他身边,孝顺的父亲便放弃了当大学教师的美差,回到西安在中学任教。之后,父亲由教师到教导主任再到校长,在教育界苦干了四十多个春秋,可谓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
也是在我爷爷的包办下,父亲同母亲结了婚。从此,他便同土地、同农村、同农业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这个“一头沉”家庭之主,用瘦弱的身躯扛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父亲要用六天时间,全盘管理一个规模在一千多师生的全日制中学的教学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兼课。如此劳心费神,重荷在身,按说,礼拜天该是他喘息的时候,但它却不能休息。几乎是每
-1-
一个礼拜六的晚上,他都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农村的家里。因为那里有他的妻儿老小,还有一摊子农活等待着他去做。在回家的路途上,他要骑自行车走几十里地的路程。在上白鹿原的十几里山路时,他要推着车子爬坡。每次到了家里,汗水都湿透了他的衣衫。放下了课本拿锄头、亦教亦农、亦读亦耕,成了他一生生活真实的写照。在这个生活的轨迹上,燃烧着他的青春岁月和生命光华,磨砺出他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宽厚忍让的精神品质。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干的都是母亲干不动留给她的活计,都是最脏、最累的农活。担水、劈柴、挑粪、拉车、翻地、起猪圈、打土坯、割麦子……所有的出苦力、流大汗的农活,父亲都干过。有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断了粮。父亲骑着自行车奔到三原买包谷。当时国家不允许粮食买卖,父亲白天躲在别人家里,晚上驮着一百多斤的包谷,像“贼”一样在路上奔突。上白鹿原时,父亲使出了平生的力气,硬是把粮食推到了家里。到了家里,棉衣都被汗水湿透了,他精疲力竭地倒在炕上,连饭都不想吃。劳累、饥饿、担惊受怕,这一切对于一个文弱书生来说,简直无异于劳改式的残酷折磨,但父亲却以惊人的毅力默默地扛了过来。
大约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帮父亲干农活。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跟父亲翻地和起猪圈。父亲爱听秦腔和新闻,干活时,他就把收音机放在猪圈墙头上或田间地头。这样就给繁重的劳动增添了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减轻了劳动中的苦闷和疲劳。在我们父子劳作的过程中,父亲经常给我讲历史故事和古诗文,对我灌输人文知识,进行文学启蒙教育。“文革”刚开始时,父亲给我带回了一本《毛泽东诗词》,在父亲的讲解下,我很快把三十七首毛泽东诗词背得滚瓜烂熟,当时使我的老师很为吃惊。我也时常向父亲提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疑问,父亲总是用慈祥的目光望着我,耐心地解答。
-2-
记得有一年的秋收时节,我模仿陈毅的《赣南游击词》的格式,写了几首描写秋收的诗歌,其中有一首描写夜晚抢收的情景:“星眨眼,月亮光闪闪,月光笑映社员脸,抢收莫迟缓。”这几首诗现在看来幼稚得令人发笑,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我的语文老师的夸奖,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使我飘飘然而找不到北。那个礼拜天,我跟父亲起茅子时,就带着夸耀的口气,给父亲朗诵我的“习作”。父亲听后,开心得笑了起来。之后,他语重心长地给我说:文学作品的描写要符合实际,不管写什么文章都必须尊重这个规律。你的诗中描写的夜晚的天空景色,突出了月光的“亮”,又写了星星的繁多和闪亮。这是矛盾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其中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知道了吗,“月明星稀”,这才是真实的情景。在治学和知识方面,父亲是严谨而毫不含糊的。有一次,家里有事,我让别人给父亲捎了一封信。信中有几个错别字,父亲回家来把我狠狠批评了一顿,又给我讲了许多道理。从那时起,我在学习和写作时,再也没敢草率、大意过。那时,父亲的渊博和娓娓讲解每每使我陶醉,我打心眼里崇敬他、热爱他。每个星期六的傍晚,我都盼望着他回家。如果是下雨或下雪的天气,我常常到村外的路上去接他回家。在父亲的教诲和熏陶下,我从小酷爱文学,至今痴心不改。
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父亲鼓励我和我的两个弟弟报考师范院校。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钟爱在当时令我们无法理解,但在今天看来,却称得上远见卓识。后来,我们都采纳了父亲的意见,并且如愿以偿。特别是我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我弟弟考上了博士时,父亲更是喜上眉梢,逢人便夸个不停。说来也巧,我和我的两个弟弟分别在中学、大学和小学任教,我们的妻子也都是教师。这样,我们家就有七个人从事教育工作,成为名副
-3-
其实的教师之家,父亲因此而自豪不已。
父亲退休以后,仍然迷恋教育,不忘农桑。他先在区财政局会计培训班代课并担任班主任。每天早晨,他都提前赶到教室里打扫卫生,冬天还要生炉子。有一天,天气寒冷,父亲得了严重的感冒,头晕目眩。但他早晨仍然起得很早,执意要去上班。任我母亲和弟弟怎么劝他也不听。无奈我弟弟只好将他搀扶到学校,帮他生好了炉子。学员们因此而很受感动,结业时,纷纷到我家里向父亲致谢、道别。后来,他在西安一所会计学校搞宣传工作,笔耕不辍,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多篇,连年被学校评为先进个人,真正成为一个老有作为的人。他还把我哥哥的一双儿女接到身边,管吃管住管上学,辅导功课。我理解父亲是在尽他的责任,实现他的人生追求——通过他的教育和努力,来改变子孙的命运。此外,他经常抽空回故乡参加劳动,担粪、收割庄稼,乐此不疲。村里的人见他回来,常善意的跟他开玩笑说:“校长又回来给人家当奴来了。”我们也时常劝父亲要珍爱身体,但他勤劳了一辈子,闲不住啊!
就在父亲得病的前一年,父亲几次跟我商量写家谱的事情,我认为这是老年人的怀旧心理的表现,就以工作忙而搪塞。父亲后来再没提及此事。我知道在他的心里,工作是最为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之后,父亲以商量的口吻对我说:“你能不能写一篇文章,写一写咱这个教师之家。”我又把他的话忘到了爪哇岛国去了。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太对不起父亲了,我真后悔啊!我后悔我当时没有真正理解我的父亲。父亲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是:道义高于私利、名誉贵于生命、精神追求重于物质追求。不然的话,你怎么也理解不了,他平时吝啬得恨不能把一个钱掰成几瓣儿花,却在有限的升工资名额面前,几次把机会让给别人的事实;你怎么也理解不了,他一生曾多次主持过学校的工程建设,却未曾拿过公
-4-
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而自甘过清贫生活的悖论。
再后来,父亲不顾年迈,亲自登上门楼用红笔写就“耕读传家” 四个大字。父亲临终前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遗言,这就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家训,这就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啊!
今年五月三日,是父亲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我回到了故乡,站在家门前,仰望着“耕读传家”那四个血红的大字,犹如看到了父亲那颗跳动的心,不禁心潮起伏,潸然泪下。归来乃赋诗一首,以寄托对父亲的哀思:
先父驾鹤归昆仑,白鹿原上何处寻?
门前亲植木依在,堂里不闻唤儿音。
含辛茹苦为生计,躬身垂范育子孙;
耕读传家有遗训,奋力践行慰翁魂。
(此文曾在《渭水》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