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彩虹 > 《离骚》的浪漫主义探究(原创)

《离骚》的浪漫主义探究(原创)

2009年02月18日 13:01:40 来源:教师Office 访问量:896



《离骚》的浪漫主义探究



(咸阳彩虹中学   陕西咸阳 712021)



摘要: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其生动的语言、奔放的感情,独特的表现手法,给中国文学创作树立了浪漫主义的鲜明旗帜。《离骚》所开创的浪漫主义,给后世奠定了所谓的屈“骚“传统。



关键词:屈原;《离骚》;浪漫主义;“骚”传统





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神话以它奇妙的幻想,启发着后代作家的艺术想象力;并以它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到了先秦时代,继承和发展这种创作手法的,于散文方面是庄子,于诗歌方面推屈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共373句,2490字,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杰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的开端,以其生动的语言、奔放的感情、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堪称浪漫主义的一朵奇葩。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这首诗中,诗人崇高的理想和炽热的感情,迸发出了异常灿烂的光彩,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树立了典范。是中国浪漫主义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辞海》里,浪漫主义释义为:“浪漫,指富有诗意,充满理想:浪漫主义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手法,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高尔基曾经指出,所谓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实际有两种,一种是消极浪漫主义,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利用幻想、虚构以至神秘主义来歪曲现实,粉饰现实,引导人与现实中不合理的事物妥协或者逃避现实”[1]P204庄子散文写牛蜗左角上的触氏与右角上的蛮氏之间的“伏尸数万”的战争,是虚妄的故事;写北冥鲲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奇幻的情景等等。虽然浪漫主义的色彩十分浓厚,但归根到底是为他的虚无主义、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服务的。和消极浪漫主义相反的积极浪漫主义则“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1]P204。屈原正是如此。屈原的《离骚》是诗人追求理想的生命状态与现实不相容时在心灵深处的勇敢反抗。鲁迅在评论时说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论,不遵矩度……”[1](P202)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它奠基了中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与《诗经》一起被后人称作“风骚”传统。



为什么《离骚》所表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有它经典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内在的实质、外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所产生的基础和它对后世的影响来找到答案--





本文认为,《离骚》的积极浪漫主义实质是屈原做为主体在追求其“美政”理想时所表现出来的坚贞高洁的人格魅力。



《离骚》在“乱辞”的结语中痛苦哀叹:“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咸城之所居!”这点明他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就是实行“美政”。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一首抒情诗中当然不能全部表明,但我们从诗中仍能约略知道一些内容。这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诗篇中热情地称颂了所谓的“三王”时代:“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 ?”说他们那时正因为能不拘一格的选用人才,所以政治清明,国家强盛。而要做到这点,国君就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君主就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另外,《离骚》批评现实道:“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所谓的“规矩”“绳墨”显示了屈原对制度法令的重视,对上层贵族统治阶级那种争权夺利,贪婪嫉妒,依仗权势,藐视法度规矩行为的憎恨。可见,“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



在《离骚》中最使我们感动的,还是诗人那坚持理想、坚持操守的伟大精神。诗人曾揭露当时楚国上层社会的现实时云:“凭不厌乎求索”,“各兴心面嫉妒”,是“溷浊”,是“幽昧以险隘”,即贪得无厌,结党营私,苟合求荣,一片污浊、黑暗。但诗人却突出他决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高贵品格,始终保持他的坚贞高洁以及正直光明的德行。诗中写他始终严于律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一心向善、求美,虽然屡遭挫折,但愈是挫折,这种品质愈能发扬:“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他指责那些中途变节的人说:“余以兰为可持兮,羌无实而容长”;“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面对着种种黑暗势力,诗人表现出决不妥协,决不调和的斗争精神。他反复表示要为自己认定的理想坚持到底:“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最后是“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咸城之所居”。诗人也果然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自投汨罗江。他宁肯保守节操,殉于理想,也不中途变节。这种生死置之度外,认定目标,一往直前,至死不悔的精神,是屈原留给后世的伟大精神遗产,永远激励着为进步、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人们。



屈原那坚持理想、坚持操守的伟大精神之所以让我们为之动容,是因为诗人在诗中运用“比兴”而体现的伟大人格。本文认为,“比兴”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与诗人的伟大人格结合在一起作为积极浪漫主义本质的内容之一。《离骚》是以诗人一生经历为线索来抒发自己的生命情感的。在这篇长诗中,诗人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手法。“比兴”就是为了说明此物而先言他物,用他物的特征体现此物。《诗经》的比兴是触景生情,是实写。而《离骚》则用虚构、想象之辞,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虽是虚写,却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强烈感受着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例如:



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制芷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诗人用水国之草“江蓠、辟芷、芷荷、芙蓉”等等来象征自己身居污浊之世而一尘不染的品质。与那班“党小”的“椒专佞以慢蹈兮,樧又欲充夫佩帏”中的“椒”“樧”之恶草所体现的贪婪、偏私、庸俗以及邪恶而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幽远的意境。赞扬了真、善、美,批判了假、恶、丑。尤其在后半部分,多用比兴虚写,使屈原的人格升华,形象显其伟大。



《离骚》的上述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诗人对进步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本文所表明的积极浪漫主义本质所在。浪漫主义做为一种创作手法,在于用夸张和想象充分表现人们的理想与激情。“它不是按照现实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现实,而是运用幻想的手法去表现精神与激情,它是现实在理想中的变形和升华,可以发生强烈的感染效果”[2](P179)当然,作为积极浪漫主义主义的杰作《离骚》产生的效果是使人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与庄子的消极浪漫主义(前文以做阐述)相反。那么,我们在这篇抒情诗里探究它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时,最重要的当然是其内在的精神与激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离骚》浪漫主义最核心的部分--屈原那种为理想而孜孜追求的精神。然而,为什么核心所要体现的诗人高贵人格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呢?这正是《离骚》在浪漫主义表现形式上的伟大成就。



首先,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回旋复沓的语句中迸发。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志、报效君王,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遭谗被疏,救国无门。这对于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离骚》正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热情、饱含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汉代司马迁在解释屈原的写作缘由时说道:“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得志之时,为国施力效力;他失意之时,念念不忘国家。在顺利的时候,他“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愿与楚王共同振兴国家;在不利的时候,他不顾个人安危,矢志献身于祖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直言不讳“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在面对那群奸党小人时,他痛斥道“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读这些充满激情的话语,如读屈原之深情、热烈、奔放。而这种激情的迸发,在语言艺术上,则形成了诗歌艺术上的回旋复沓。全诗四句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富变化,语言精练,绘声绘色。在抒情上又反复曲折,有阴阳顿挫之妙。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正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规律。从自叙家世到阐述美政再到遭“党人”谗言和君王失信,最后上天入地,寻求答案,苦闷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终以身许国。是一部以忠、怨为主题的回旋曲。



其次,我们我们剖析全诗,可以发现,它是由神话、往古、香草美人三个世界各呈奇观构成的。屈原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但洋溢在长诗《离骚》中的整个感情却不是悲观、甚至有不单纯是悲哀。诗人通过神话、往古、香草美人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遗尘超物、璀璨四射、目不暇接的审美感受。



全诗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起,尽情刻画诗人上天入地,神游天国的壮举。字里行间勾画出众多的神话人物和神域以及众多的灵异事物。在诗人的笔端,羲和(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神),以及凤鸟、飞龙、飘云、云霓都供他们自由驱使;县圃、扶桑、崦嵫、咸池、天津、不周(皆神话中地名),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结构之奇特,幻想之丰富,古今罕有,正如鲁迅所说的“其思甚幻”。足以体现出诗人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



使我们感到炫神奇目的还有诗中所出现的“往古”世界--即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场的舞台。诗人遭谗被疏,满腹哀怨,处境孤立,从而使他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于是历史上的先贤圣哲,就成了他的参照对象;历代的兴旺之理,就成为他对于现实进行裁判的尺度。在长诗的开段,诗人就以“三后”(禹、汤、文王)的清明政治、尧舜的正大光明和昏庸失国的桀纣相对照,暗示楚国当时群小乱国,前途岌岌可危。“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兮,路幽昧以险隘……”;当他的正道直行的品德,存君兴国的理想得不到理解,并受到世俗的指责时,他再次举出历代兴亡的史实--他假借向重华“陈词”,历数夏代的“夏侯”、“后羿”、“过浇”、“夏桀”几世君王的败国身亡的历史教训。所以纵观历史,他质问那些对他非议者说,请看“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他还用一系列的历史人物,表述他对君臣知遇的渴望。与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不同,诗中所重现的历史世界,给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光辉,借咏史抒情,是浪漫主义的又一表现形式。



在《离骚》中,更另人感到奇异而绚丽多彩的是诗人所创造的“香草美人”世界。经过诗人创意性的构思,诗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象。诗人以披香戴草、饮露餐英来比喻自己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洁。我们可以发现,诗中所涉及的香花美草就 有几十种,五彩缤纷,鲜丽夺目,简直就是一个百花齐放,千草争荣的世界。这是“寓情草木”,另外“托意于男女”。诗中的“美人”、“黄昏”(指初婚之期)、“众女”、“高丘之无女”、“行媒”是诗人借男女情爱的心理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意、追求与苦恋。作为一手政治抒情诗,把自己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的笔调来刻画,惟妙惟肖,更显其意境之美。在长诗《离骚》中,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丰富的美学内涵,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情,而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目,光彩照人。



综上所述,《离骚》正是通过回旋复沓的语句抒发诗人激烈的感情;通过神话、往古、香草美人三个世界来表现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的。





   《离骚》的积极浪漫主义有它所产生的基础。《离骚》作为《楚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其“书楚语、记楚地、作楚声、名楚物”的鲜明特征。诗人所想象的神灵、神物、香草、美人等虚构的意象,为诗人抒情表意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这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受楚文化传统的影响不无关系。所以说,《离骚》所创造的《楚辞》那种“浪漫瑰丽”的特色的基础正是楚地的地理、文化等背景。



首先,《离骚》带有鲜明的楚地风情。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诗人在诗中上天入地,求神问卜,证之前贤,寄兴花草的方式则显示出这种楚地风情。楚地山川环境的雄浑壮阔,妩媚多姿而又幽冥神奇,变化莫测。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也说:“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绕……信巫鬼,重淫祀”。[3](P37)屈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无不例外的好遐想,信巫善祀。其次,楚地虽然经济条件比北方好,但由于开发的较晚,山川的阻隔,与北方比较而言,国家制度与伦理思想较为宽松。楚人的想象自由丰富而社会理性较少重视,有利于想象的发挥。这是浪漫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再次,当时中原文化的引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了楚文化。使楚文化的自然性中又有许多理性精神。在诗中,当屈原追求理想的生命状态与现实政治不相容时,他没有逃跑,没有过分的冲动,而是展开心灵的追寻,充分展示了自然性与社会理性的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基础之上,才有屈原,才有《离骚》。





屈原的《离骚》是对中国古典诗歌园地的伟大开拓,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奇异贡献。学者王水照评价屈原说:“在群星璀璨的我国文学家的画廊中,屈原位居榜首,是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以他为代表的作家们所创作的《楚辞》,与《诗经》一起,并为文学之源,影响与规定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形成了生生不息、充满活力与魅力的‘诗骚’传统。”[4](P59)鲁迅赞“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三百篇以上”。



屈原的爱国思想和他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召着后世作家。汉代贾谊的政治理想失败后,被谪到长沙,投书吊屈原,引屈原为知己。司马迁写屈原列传,低徊咏叹,深深的被其精神所感动。在司马迁的故里陕西韩城传说司马迁著完《史记》后,投河而死,以洗宫刑之奇耻大辱。与屈原终其生命方式相同。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在遇到民族压迫的时代,常联想到屈赋并从中汲取力量,写出慷慨激扬的爱国诗篇。还有许多作家,用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或者在政治斗争中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增添了光彩。这种伟大的精神,不屈的人格,在文学史上是以屈原为开端的。屈原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感召了后世许多诗人。



屈原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也很大。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里说“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如丽,马扬沿坡而得奇。其衣被诗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风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5](P121)这一段足以说明汉代赋家以至六朝诗人对屈原作品的学习和模拟。杜甫也以要求达到屈原所获得的成就勉励自己“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做后尘。”(《戏为六绝句》)屈原的浪漫主义实质和表现手法更是为后世浪漫主义诗人所取。“诗仙”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所折腰,却深深钦佩屈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深深把握了“骚”的精神,在诗中言酒、言女、说侠、说仙。以“炽热强烈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神奇莫测的想象,龙吟虎啸的语言”[6](P11),创造出与屈原相似的言理想、抒情感、轻权贵的一大批内容、形式高度统一、高度完美的作品。可以说,李白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屈“骚”传统,而达“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境界。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总之,《离骚》的浪漫主义:以诗人屈原个人在追求其崇高理想过程中所体现的伟大精神及高洁人格为内在实质;以神话、往古、香草美人为意象所描述诗人激情而形成的回旋复沓语句为表现形式;以楚地的文化、地理、国家制度为基础。确立了基本的浪漫主义基调,形成了不衰的屈“骚”传统,影响着后世的文人与文学。



~~~~~~~~~~~~~~~~~~~~~~~~~~~~~~~~~~~~~~~~~~~~~~~~~~~~~~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岳斌.中国春秋战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3]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99.



[4]王水照.屈骚与宋代爱国文学序[J].中国文学研究.2003,总70期.



[5]张炯.中国文学通史[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



[6]李白研究学会.李白研究论丛[A].成都:巴蜀书社,1987.

编辑:任鹏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陕西省咸阳市彩虹路一号 邮编71202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