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非智力因素丢分策略的研究
彩虹中学 华荣飞
[摘要]:思想政治试卷的二卷中长期存在着智力因素之外的丢分现象。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寻找解决的办法是有效教学和素质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良习惯、低效的观念和消极心理是造成学生意外丢分的几个重要原因。而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努力、协同解决。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随着新理论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思想政治课要求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体。显然,把考试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唯一教育目的和唯一考察手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但无可否认的是,考试仍然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科学的态度、端正的价值观以及必要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分析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发现和解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不足乃至错误的必要手段。
一、 导致试场丢分的非智力因素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丢分的现象:从试卷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二卷。从丢分的类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知识遗忘导致丢分;二是知识基础好,但找不到解题的着手点(或者对题目信息把握不全)。出现第一类丢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智力因素(记不住、分不开、用不来);引起第二类丢分的重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那么,究竟是哪些非智力因素导致了第二类丢分现象的出现呢?
1.“马虎大意”,答非所问
思想政治学科中包括了很多相关的近义的概念、类似的关系、易混淆的原理。在平时的教学中,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能理解和区分它们。但在考试中,许多学生把平时会做的题目做错了。经多次的试卷讲评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往往是由于“没看清”。在几乎所有的考试总结中,我们也把这个答案作为问题的最终答案——轻描淡写的提醒学生“下次注意”。然而,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法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在随后的考试中,我们仍然不断看到学生重复着同样的错误。由此可见,我们得出的答案,并没有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其实,“没看清”本身只是一种现象,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马虎大意。这种错误,在有人提醒的情况下,很快就会纠正过来。因此,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一旦进入考场,失去了必要的提示,问题就会重现。这种错误显然不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够造成的,而与学生长期形成的“马虎”习惯这一非智力因素直接相关。
2.时间观念不强,仓促应对
思想政治考试中,常有学生在考后谈到一些题目没有时间完成的问题。阅卷时也会看到很多学生的答案没有分析,甚至只写了半句话。这些答案的缺失给学生留下了遗憾,也令老师感到可惜。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时间观念惹得祸。
在平时答题练习中,我们总是追求“完美”,力求攻克每一个题目。这样做,固然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但也会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不会取舍的结果。一旦在考试中首先遇到难题,他们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这一道题上,不惜时间,不顾后果。最后,会答的没有时间,不会的没有做对。就思想政治科而言,学生每一分钟的效率,,应该在1分左右。如果一道10分题,用时超过了15分钟,这就意味着剩下的题目必然会出现时间短缺。为了难以答对的题大费周章,而与信手拈来的分数失之交臂,后悔和遗憾自然在所难免。
3.消极心理影响正常判断
思想政治试卷的二卷是对学生识记、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等多种思维能力的考察。这种综合型的考察,要求学生在有限的答题空间中对知识作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因此,考生答题必须思路明晰,表述准确。然而考试中,这样的试卷总是凤毛麟角。难道只有如此少的学生具备这样的答题能力吗?如果仔细比较,我们会发现,总有部分优秀学生的实际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而制约这些学生发挥的重要因素就是消极心理。据调查,多数考生临考时都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比如,有的学生考试时会感到大脑一片空白,非常熟悉的知识记不起来;总是怀疑自己的答案不对,在试卷上多次重复修改。这些情况,都是高度紧张的情绪所致。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一旦失去控制,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判断和推理分析能力。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对考试抱有更高的预期,因而在考试中出现负面情绪的机会更大。
二、 克服非智力因素丢分的策略
非智力因素丢分是不良的习惯、低效的观念、消极心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克服非智力因素丢分现象,势必要求我们从单纯重视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转向智力与非智力共同关注的教育模式。而良性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既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教师的引导。
1. 学生如何克服非智力因素丢分
第一,抓住细节,仔细比较。思想政治科考试,我们常常会见到似曾相识的题目,
这一类题目往往是最容易丢分的。如果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盲目作答,往往混淆了题目的差异。这样,答案就会张冠李戴。学生在面对似曾见过的题目时,不要急于作答,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问法有没有差异”“条件有没有变化”“这些变化对知识有什么新的要求”,等确认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动笔,“马虎”就会离你而去。
第二,注重效率,规范训练。由于课时方面的原因,高一高二的政治课课堂训练
的时间相对较少。做题能力的培养多以家庭作业、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在做这些练习时,一定要养成浏览题目和定时练习的习惯。在浏览题目时,先把最容易的题目标注出来,优先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稍后完成;一时搞不清题目指向的,不妨放到最后集中思考。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自信心,另一方面“思维预热”可能为你提供解难题的灵感。即便最后的难题没时间或者做错了,也不会对考试结果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时间观念,养成分段计时的习惯。每一道题目完成后,都应该搞清自己究竟花费了多少时间,最后累计出一套完整试卷的完成时间。如果自己超时了,就要及时找出原因加以修正。
第三,调整情绪,增强信心。考试总会给人带来压力,但压力过多就会导致紧张、
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负面的情绪会制约正常的思维能力。因此,有人说考试不仅识考知识、考能力,也是在考心理。那么考生应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呢?首先,应改变对考试结果的过分期待。期待与压力是成正比的,期待越多压力就越大。要改变过分的期待情绪,分散注意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考前,适当听听舒缓的音乐,到花园散散步,进行强度较小的体育锻炼,找要好的朋友谈谈心,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及时排除考场干扰。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同学沉着应考、答题迅速时,常会产生焦急的感觉。这时,一定要相信自己,宽慰自己——我的复习已经很扎实了,我不会做的题目对大家都是一样的。如果这样做还不能冷静下来,可以喝点水、做做深呼吸。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切忌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修改已经做出的答案,因为这时的单一思维极容易跳进题目所设的“陷阱”。
2.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能力
导致思想政治考试丢分的非智力因素并非偶然的心理现象,是长期沉积形成的较为顽固的心理状态。克服这种缺陷,教师必须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
第一,建立长效的考试分析机制。非智力因素之所以能不断“拿走”学生的分数,
其重要原因是师生平时缺少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如果能把各次考试的丢分原因做详细的统计,我们不难发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人常说,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有效的考试分析,能让我们充分的了解到底是谁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应试指导的针对性,强化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思考和接受。
第二,详细记录学生在测试及课堂中出现的细节失误。除了必要的提醒外,应要
求学生准备错题本对出现问题做详细的记录和更正。这样做至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可以引起学生对细节的重视;二可以作为考前复习的重要资料,避免在考试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第三,模拟考试情境,加强练习。思想政治科把大量练习放在课外的做法,为学
生形成不良的时间观念提供了客观环境。因而,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之内设置应试的环境,比如给出相对较多的题目并限定答题的时间和答题的大概字数;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指出效率较高的得分策略等。这样做,就会引导学生探索有效得分的方法,为建立效率观念打下基础。
第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虽然现阶段课改的精神已经逐步普及,但分数之
上的观念在学生中仍然根深蒂固。这种畸形重视分数的观念,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也是考试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所以,改变应试负面情绪必须改变学生的应试观念。对此教师应做好两点改变:一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如果教师以成绩论英雄,学生势必会增加对考试结果的期望。相反,仅仅把考试作为发现问题的手段,则有利于缓解学生对考试的过分关注。二要改变传统的学科评价方法。评价学生不能仅指出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及时把教师的肯定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也会减少在压力环境下自信崩溃的可能。
考场是智力的较量,也是非智力的较量。智力的稳定发挥必须有非智力能力作保障。良好的习惯、稳定的情绪作为影响智力至关重要的因素,直接决定着考试竞争的结果,更直接决定着人生竞争的结果。因此,提升学生的非智力能力,既是考场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代教育无法回避的责任。